春秋末期,最後壹場爭霸賽在長江下遊的兩個諸侯國吳越之間展開。歷史上說,滅越之戰是以越勝吳滅而告終的。
從公元前510年到公元前475年,歷時35年,吳王夫差最終被迫自殺,吳滅亡。越王勾踐成為春秋時期最後的霸主。
背景
吳國和越國是位於長江下遊的兩個諸侯國。公元前514年,闔閭即位,任命楚國貴族伍子胥和逃到吳國的齊國人孫武,改革內政,“立堡、駐防、治兵庫”,擴軍,加強戰備,制定“西破楚,北破齊晉,南奉越”公元前506年,闔閭, 吳王以伍子胥為將軍,在白駒之戰中擊敗楚軍,占領楚國都城郢(今湖北省荊州市東北),獨霸東南。
越國都城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地域狹小,人口稀少,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為了聯合越國控制吳國,楚國積極扶持雲長,使越國勢力迅速壯大。
修剪李子的戰鬥
公元前506年,闔閭率軍攻打楚國。次年春,昀昌乘吳國國內空虛,出兵攻吳都城蘇州。吳王退兵相救,讓常知道自己無法戰勝敵人,在大掠奪後主動退兵。公元前496年,雲長病死,子勾踐繼位。吳王在南方侍奉越人,於是利用勾踐的主動,率軍攻打越南。
雙方對陣李煜(今浙江嘉興市西南)。看到吳軍容整潔,勾踐組織敢死隊連續幾次發動進攻,都被吳軍擊退,在這種情況下,勾踐強迫犯了死罪的俘虜排成三列,帶著劍走到吳軍面前,壹起自殺。
吳軍驚訝地看著。勾踐抓住這個機會,突然襲擊並擊敗了吳軍。越王襲擊了吳王,並砍掉了他的腳趾。闔閭身受重傷,兵敗途中死在高第,離托裏只有七華裏。這就是“托裏之戰”。闔閭臨終時,囑咐兒子夫差:“不可忘記嶽”。
富教之戰
自從吳王死在何璐後,夫差發誓要為他的父親報仇。他派人站在法庭上。每當他進進出出時,那人都對他說:“福查!而忘了殺越王?”福查答道:“只有。不敢忘。”吳日夜訓練,準備報復嶽。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聽說夫差日夜苦練,準備攻打越國,想在吳冰出來之前先下手為強。大夫規勸,但勾踐不聽,於是他起兵攻打吳。吳王夫差聞訊,征調所有水軍出征。雙方在伏角(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太湖焦山)激戰,越軍大敗。武成勝取了杜悅會稽,攻破會稽城。越王勾踐率領五千殘兵投降會稽山,吳軍包圍了他。勾踐采納了範蠡的建議,與夫差講和,獻上美女石和,並重金賄賂武太宰。雖然伍子胥認為“今日不滅嶽,日後必悔”,但急於與齊國北爭的夫差最終采納了伯傑的意見,答應與嶽媾和,史稱“夫差之戰”。
富教之戰後,越國大大削弱。為了安撫民心,勾踐給自己寫了壹封信:“我不知道自己力量不足,卻對壹個大國露出中原人民的屍骨懷恨在心。這是我的罪過,所以我要求更多。”又命“葬死者,問傷者,養生,憂,慶,送,迎,除民之惡,補民之不足。”他把家務交給醫生管理,把和其他人帶到吳去做夫差的奴隸。勾踐在吳國忍辱負重,終於獲得了夫差的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