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次艾灸的朋友留言,說想學艾灸,然後給媽媽“點灸”。這位朋友的孝心值得我們尊敬,但他提到的壹個新詞——“針灸學”卻反映了壹種社會常態:很多人往往認為針灸只是紮針。
針灸作為經絡治療的兩種主要方法,千百年來壹直被醫生們以聯合的方式稱之為針灸,至今仍然流行。很多不了解的人往往認為針灸就是針刺,然後認為艾灸應該和針刺壹樣精準。
其實針灸是兩種不同的手段,對取穴的要求也不壹樣——
針:壹種特殊的銀針插入人體,依靠針的刺激而起到治療作用。其特點是對操作者的專業水準和操作方法要求較高,取穴必須準確。
艾灸:通過燃燒艾條,會產生短紅外波。在這種紅外波的良性刺激下,艾灸就會有效果。由於這種短紅外波的發散,艾灸是壹種對壹個區域的能量覆蓋,而不是壹個點。
總之,針灸的原理差別很大,取穴的精準要求也不壹樣。針灸取穴是壹個點,艾灸取穴是壹個面,請記住!
配好穴位後,還是建議我去百度找穴位。這樣做有兩層意思。壹是通過百度搜索,可以掌握壹些關於穴位作用的知識;第二,可以通過文字講解和圖片介紹,直觀的看到穴位的位置。
壹般來說,百度百科裏收錄了大部分穴位,包括詳細的取穴方法和圖解。中醫的穴位定位方法是以突出的體征為主,再輔以手指距離測量。只要按照這個方法,就能準確的找到穴位。
比如天樞穴與肚臍平齊,相距兩寸(即三橫指的距離),那麽我們就可以找到這個區域進行艾灸,偏差半厘米,1 cm,不會影響效果。
具體原因還是回到上面:就大家日常艾灸來說,無非就是掛灸和走灸。艾灸能量的作用方式是發散的,尤其是走灸的覆蓋面更廣,只要有效覆蓋穴位即可。
人體上的穴位並不像《黃帝內經》所說的“在壹個固定的地方”。比如關元穴,肯定是肚臍下三寸,然後妳用手去量那個位置,肯定是關元穴——其實這是現在人的壹個誤區!這是“讀死”這本書!
找穴的具體方法是:
1.先在書上或網上找準待灸穴位的位置。如果有興趣繼續深造,可以買壹個小小的青銅經絡人來學習。
2.用手勢來測量妳身體的準確位置。
3.用點燃的艾條在妳身體的那個位置上輕輕移動,左右上下移動,具體範圍不超過1cm。來來回回找壹個可以開始“心靈感應”的具體地方。就是我放在這個地方,感覺“不僅這個皮膚熱,其他地方也熱起來了。”找到這個地方後,就可以開始在上面艾灸了。
每個人的穴位在黃帝內經上都有標註,其實很準確,但是每個人的具體穴位可能會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成長經歷而有所不同,所以穴位也不壹定完全壹樣。所以要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完全按照書上說的去確定那個地方。
?除了用身體標記和用手指量距離來取穴,還有壹個重要的原理就是尋找和檢測感覺。壹般來說,穴位的位置比較敏感,當身體出現異常時,穴位區域也會出現異常。
用手指按壓,感覺不正常的地方就是穴位:
(1)用手觸摸有發癢的感覺;
2用手指按壓會有酸脹感;
(3)按壓手指,感覺有硬結;
④穴位上有斑點或此處皮膚顏色與其他地方不同;
⑤觸感和周圍皮膚有溫差,這種差異有時會特別明顯;
⑥按的時候手指感覺是空的,好像裏面什麽都沒有,沒有彈性。
說了這麽多,我只想強調壹點:找穴位並不難。不要把選穴當成絆腳石,錯過改善身體的機會!不管妳有沒有基礎,不管妳之前有沒有接觸過,只要妳想得到艾灸的健康益處,就按照我的方法去做,保證妳最多不超過壹天可以獨立挑點。
1,專心耐心:施灸時註意註意力集中,施灸時不要分散註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傷害皮膚,浪費時間。對於保健艾灸,要長期堅持,偶爾艾灸達不到預期效果。
2.註意體位和穴位的準確性:壹方面,體位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註意,體位要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確定位置和穴位,保證艾灸的效果。
3、防火:現代人的衣服很多是化纖、羽絨等質地,容易燃燒。所以艾灸時壹定要註意防火,尤其是用艾條灸時,要防止艾條翻滾脫落。艾條灸完後,可將艾條點燃的壹端塞入直徑略大於艾條直徑的瓶中,以利熄滅。
4、註意保暖防暑:因為艾灸要暴露壹些體表部位,冬天要保暖,夏天要防暑,還要註意調節室內溫度,打開換氣扇,及時交換新鮮空氣。
5、防止感染:化膿灸或艾灸不當,局部燒傷可能生瘡,造成艾灸生瘡,切不可破瘡,如果感染已破,要及時使用消炎藥。
6.掌握艾灸的程序:若穴位多而散,應按先背、胸腹、頭背的順序進行。
7、註意艾灸的時間:有些疾病壹定要註意艾灸的時間,比如失眠應該是睡前艾灸。飯前和飯後不要空腹施灸。
8、循序漸進,第壹次使用艾灸要註意掌握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使用小艾條,或灸時間較短,力度較小。以後加大劑量。不要從大劑量開始。
9.暈灸的預防雖然少見,但壹旦暈灸,就會引起頭暈、目眩、惡心、臉色蒼白、心慌、出汗等。,甚至昏厥。暈灸發生後,立即停止灸,平臥靜臥,足三裏加灸,溫和灸約10分鐘。
10.註意艾灸溫度的調整:對於皮膚不敏感者或兒童,將食指和中指放在艾灸部位的兩側,以感知艾灸部位的溫度,以免灼傷皮膚,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