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主動維護健康。在道家養生理論中,積極防病的思想貫穿始終。《老子·第七十壹章》說:“聖人不病,是因其病而病;老公只是有病,所以沒病。”辯證地解釋了“有病”和“沒病”的關系。他所說的預防疾病和“得病”,是壹種防患於未然、居安思危的思想。老子說:“易持,不潔易求,酥易拌,微易散。對它來說,它並不混亂。”很多病名和防治方法也可以在《莊子》中看到。比如《莊子·賊舞》壹文明確提出“無病自灸”可以延年益壽,這是采取壹定的方法主動預防疾病。
第二,陰陽和諧。“和”是壹個古老的哲學概念,是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相對穩定的多樣性的協調統壹。道家把“和”放在本體論的高度,“和”產生新事物,使事物發展。《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萬物負而持陽,以為和。”老子用壹句話表達了陰陽的對立、互根、平衡,指出天地萬物要達到和諧的平衡,人體也是如此。“調理四時,太和萬物。”道教認為,和諧是宇宙萬物存在、發展和變化的第壹原則。莊子認為天地陰陽“和而不同”,而《淮南子》則說:“天地之氣大於和,陰陽之和,晝夜之分於生物。”道家從飲食、起居、休息、邪欲、運動、情誌等方面闡述了“和”的養生理念,也奠定了“和”在中國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第三,形與神並舉。養神是道家養生思想中最高的修煉境界,道家強調靜以養心。比如《道德經》第六章說,“要空,要靜”,“要靜,是狂躁之君”。《內經》也主張“靜則隱神,急則絕”;"如果妳想延長妳的壽命,妳的頭腦應該安靜,不受幹擾."。道家的靜,不僅僅是不運動,保持安靜,養精蓄銳,以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道家的養生術,如導引、呼吸等,都是鍛煉。它在鍛煉身體的基礎上,強調靜以養心,是壹種科學的辯證的養生觀。其實就是強調心要靜,身要動,動要養身,靜要養心,動靜結合要適當。即精神修養是以身體修養為基礎的,它提倡形神的修養。
第四,我冷漠。道家還是“無為而治”,只提倡順應自然,不提倡違背自然規律“蠻幹”。道家認為“道總是無為而無不為”,所以主張“從容為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凡是符合道,也就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都屬於“無為”,凡是“無為”的,都可以做,都可以成功。這就是所謂的“無計可施”。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的“無為”並不是消極的,相反,從某種意義上來理解是非常積極的。同時,道家主張“要空,要靜。”只有做到“空”“靜”,才能抵禦各種誘惑,保持萬物本色。這種“靜”與“靜”的觀點對《黃帝內經》調神養身的養生理論影響深遠。
第五,重視修德。《道德經》第五十壹章說:“道生,德育,物形,境成。是因為萬物尊道而德。”德是道之用,道是德之體,道因德而化於世。宇宙的自然規律就是道,用有形的東西來表現宇宙的規律就是德。人的德性來源於道,善良與仁慈最接近道。所以《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說:“天無親戚,常與善人同作。”人要長命百歲,就要善良行善;但心若毒邪,則遠離“天界”,會減壽損年。《抱樸子養生論》也說:“詐則悲,爭則郁;鄙視別人就要減少算計,殺了東西就要受到傷害。做壹件好事使靈魂快樂,做壹件壞事使靈魂快樂。如果妳經常故作大方,自制力強,妳就會不動聲色,災難就不會發生...養生的原則就在這裏。”所以人要善待事物,善待他人,親近道,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