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腳上連接五臟的六經在哪裏?

腳上連接五臟的六經在哪裏?

腳上有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即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陽膀胱經。

1,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下循環位,斜行於足中央舟骨粗隆下(湧泉穴),沿內踝後緣分支,入足跟,沿小腿內側後緣上行,至腘窩內側,入脊柱(長強穴),經脊柱,屬腎絡膀胱經。

2.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的循行路線是從大拇趾趾甲後的那叢開始,沿足背上行至內踝前壹寸(中峰穴),沿脛骨內緣上行,在內踝上方8寸處降服足太陰脾經,再上行越過膝內側。

3.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起於大拇趾內端(白胤穴),經內踝前緣上行,沿小腿內側中線上行,上行至內踝以上8寸腹部,交足厥陰肝經。

4、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是此經的另壹分支,從足背(齊林穴)發出,向前出大拇趾外側端,經爪甲折回,分布於大拇趾爪甲後的簇毛中,與足厥陰肝經會合。

5、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的另壹分支從膝下3寸處(足三裏穴)分出,下行至中趾外側端。另壹支從足背重陽穴發出,向前進入足大拇趾內端(白胤穴),與足太陰脾經會合。

6.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在胃內從左右兩側穿過肩胛骨,夾住脊柱,穿過幹骺端軸,穿過幹骺端軸,再穿過胃下部——下部穿過內側,再穿過外踝,再穿過北京骨至小趾外側。

擴展數據

中國是足療起源最早的國家。中國幾千年前就有關於足底按摩的記載。據考證,足療和針灸在中國是“同根同源”的療法。

古代黃帝《足心篇》中的“望趾法”(壹種診療方法);隋代高僧寫的“守足”(常搓腳可治多病)觀念;漢代神醫華佗在《華佗秘笈》中寫道“足心”(意為足底之知),司馬遷《史記》中寫道“以足治病”(“足”意為“療”,指足背)

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足底揉湧泉穴的好處大加贊賞,認為“其效果雖不太好,但日積月累,作用不可估量...如果妳相信它,並且去做,那將大有裨益。”說明中國人對足療保健的認識由來已久。中醫療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傳到日本和韓國。元朝以後,傳到了歐洲。元代博仁十四經...在明代,足部按摩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後來由於封建禮教、女子纏足等輕視足部健康的“政策”和民俗,這種療法的健康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尤其是晚清時期,中國的這壹歷史文化遺產被外國列強殘酷掠奪,壹度在中國“消失”,幾近失傳。

人有四根,分別是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為苗喬之根,乳為祖靈之根,耳為神奇之機之根,足為精氣之根。”可見鼻、耳、乳只是精氣的凝結點,而腳才是精氣的總匯集點。臨床觀察,頭腦清晰,步履輕盈健康,都是健康的特征;而且頭重腳輕,腳浮腫,行走困難,對於病體來說。所以古今中外的養生健身方法都非常重視足部鍛煉。

從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醫經絡理論來看,更能說明腳與全身的密切關系。經絡學說認為,腳通過經絡系統與全身的臟腑緊密相連,構成了腳與全身的統壹體。人體十二經脈中,有六條經脈,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分布於足部。足為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這六經與手的三陽經、三陰經相連,貫穿全身。奇經八脈的陰橋脈、陽橋脈、印偉脈、陽萎脈均發源於足,沖脈分支於足,從而加強了足與全身組織器官的聯系。因此,臟腑功能的變化可以反映在腳上。

足療是壹種非藥物療法,通過刺激足部反射區,調節人體生理機能,提高免疫系統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健體的目的。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足部理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