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醫解讀如何改善秋季抑郁癥癥狀

中醫解讀如何改善秋季抑郁癥癥狀

□周旭文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現在天氣越來越冷,人們也開始註意秋冬的飲食起居,但是並不清楚季節變化後的情誌養生要領。其實秋冬季節氣候、自然環境、生態的變化,都會改變人的精神情緒、臟腑氣血、經絡的時間和規律。只有掌握了這些變化的規律和特點,才能有目的地進行情誌保健。秋冬易抑郁。中醫認為,“秋”對應五行,五臟為肺,五氣為燥,五為收,五為悲。秋季的幹燥使人喉嚨發幹,鼻子發幹,聲音嘶啞,幹咳,皮膚幹燥。這些癥狀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往往會導致悲傷、消極等不良情緒,尤其是深秋,草葉、鮮花雕零,敏感的人會感到悲傷、憂郁,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冬”對應的五種行為是水,五臟是腎,五氣是寒,五藏,五畏。腎藏精,主骨,生髓。腎精不足可見精神衰弱,反復打哈欠,情緒反應遲緩。因此,在冬季,人們非常重視滋養和儲存腎精,以保持精力充沛和思維敏捷。傳統的冬霜滋補品壹直流行至今。現代研究還發現,人腦中的松果體可以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不僅影響睡眠,還會影響情緒,而光線可以抑制這種激素的分泌。秋冬季節日照時間減少,強度減弱,褪黑素分泌增多,心情自然消極,精神容易抑郁。同時,在冬季氣溫較低的情況下,人的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處於較低狀態,也會導致情緒低落、註意力不集中等變化。秋冬情誌養生講究秋冬陰陽久消。中醫提倡天人合壹,提倡秋冬養陰。“秋收”“冬藏”的精神,秋季護肺、滋腎、養神,強調收斂精神。根據五行中“喜勝悲”的原理,我們應該多壹些快樂,避免悲傷,以減緩秋季冷空氣對人體的影響。在平時生活中,可以深呼吸來擴張肺部,有助於給腳補充氧氣,愉悅精神。宜早睡早起,以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體力。有燥證的人建議選擇潤燥生津、滋潤滋養的食物,如蘿蔔、蓮藕、百合、黑木耳、山藥、銀耳、梨、枇杷、金桔等。冬天要註意滋腎藏精。根據五行中“思過恐”的原理,要靜下心來思考,避免恐嚇。宜早睡晚起,以保持精神。遵循自然規律的同時,也要適當補充,儲備營養和能量,抵禦寒冬,為來年積蓄能量。患有感冒綜合癥的人在冬天更容易看起來放松,並經常感到疲勞。吃冷食或生冷食物容易產生胃腹部不適、便溏等癥狀。建議選擇溫性食物,如牛羊肉、韭菜、辣椒、蔥、姜、蒜、佛手、紅薯、板栗、荔枝、桂圓、石榴、櫻桃等,增加思維活力,改善精神疲勞。“秋凍”、“冬訓”、“治療茶”改善心情。適當的“秋凍”有利於養心。通過薄衣禦寒和加強鍛煉,對寒冷的冬天進行“預適應”,調動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調整精神狀態,這樣在真正寒冷的季節就不會怕冷,也不會輕易生病。“秋凍”就是不要過早的給上身披上外套,但是脖子、肚臍、後背、腳不能受涼。“冬季運動”可以改善抑郁,增強體質。閉上眼睛,靜坐,吐濁,服用新的東西幫助自己調理,把精、氣、神儲存在裏面。運動可以選擇散步、打太極拳、做操、跳舞等有氧運動來增加活力,使頭腦敏捷,精力充沛。特別是室內工作者、體虛者和腦力勞動者每天的活動時間不應少於半小時。秋後去遠足,可以使人吸收更多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對人的神經系統有很好的營養和調節作用。冬季多曬太陽,多戶外活動,可以補鈣強身,對提神醒腦,預防抑郁癥大有裨益。“治療茶”有時用來調理。秋季宜飲烏龍茶、鐵觀音等。因其性質溫和,介於紅茶和綠茶之間,不冷不熱,在秋季保健中有潤膚、益肺、生津的功效。加點桂花,茶更香更爽。冬天寒流襲人,宜喝紅茶、普洱茶暖胃提神。研究證明,紅茶中含有豐富的茶多酚,不僅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還能增強微血管的韌性和彈性,降低血脂,對防治冬季高血壓和心腦血管意外也有好處。也可以請中醫指導選擇適合個人情況的藥茶。如果在泡茶和喝茶的過程中,能註意靜心、冥想、靜心,會更有利於休閑和療養。“按摩”和“足浴”可以調理精神,預防疾病。按摩相關穴位,足浴熱療,可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補充能量,保存精神,對秋冬養神有重要作用。研究也證實,按摩可以輕微擴張血管,興奮神經末梢,改善血液循環;用熱水泡腳可以提高腳部的血液溫度和速度,使血液回流更加順暢,不僅可以減緩病情,還可以調節心情。還可以做以下按摩來調理身體:消除心慌、緊張、焦慮:按壓內關穴(掌側腕橫紋中間上方2寸)、神門穴(腕掌關節小指側,腕橫紋內)。緩解頭痛、精神疲勞:按壓按摩風池穴(頭頸部後側兩側凹陷處)、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緩解頭暈心煩:按壓合谷穴(手背第壹、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中點凹陷附近);養神強身:按摩足三裏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壹橫指);安神助眠:揉湧泉穴(足底、蜷縮時凹陷處);也可以用手掌擦腳底,使勁搓,搓到熱為止。睡前最好泡半小時熱足浴,散寒暖腳,活血通絡,恢復精神和體力,有助於睡眠,增強身體抵抗力,預防疾病。熱足浴可以是簡單的(溫水),也可以是復雜的(中草藥浴可根據個人情況準備)。此外,還可以利用各種休閑方式調節心情,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分享到:歡迎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