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國酒文化與解酒壓片糖的飲酒保健

中國酒文化與解酒壓片糖的飲酒保健

中國最早的關於酒的文字記載可以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找到。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酒被視為“百禮之首”。從最初的祭祀,到後來的節日、慶典、促銷、壽宴、結婚生子、辦酒席,以及文藝創作、文化娛樂、烹飪、保健等各個方面,直到現在,商務、政務、公關、各種企業活動等場合都離不開酒的影子,酒文化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中國,“無酒不成席”已經成為壹種習俗。作為壹種飲食文化,酒文化現象實際上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反映。飲酒不再僅僅是壹個孤立的事件,它已經成為壹種獨特的文化和社會關系的載體。

但是酒精也讓人痛苦。過量飲酒會使人放縱、墮落,損害健康。歷史上不乏君主或人物縱酒導致亡國的例子。今天,在很多場合,敬酒已經演變成了酒的比拼和勸酒,酒甚至成為了社會關系的潤滑劑,所以在很多場合成為了“不得不喝”的東西。2008年6月24日發布的《2007年中國25個省份居民健康飲酒調查報告》中的數據顯示,中國公民在飲酒知識、飲酒量、飲酒年齡和控制趨勢方面存在嚴重問題。超過壹半的飲酒者處於亞健康及以下狀態。也就是說,中國人喝酒的時候不在乎自己的健康。在170668份有效問卷中,高達65.39%的受訪者健康飲酒不合格;25.58%通過基礎測試,8.52%良好,只有0.51%飲酒者有正確的飲酒觀念。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乙醇)和水,占總重量的98%。其中白酒中的酒精含量為30-60%;葡萄酒為8 ~ 13%;啤酒3 ~ 5%。酒對人體的優劣主要是由酒精(乙醇)產生和決定的。酒精進入人體後具有吸收快、排泄慢的特點。壹般酒精在10分鐘後進入大腦,15分鐘後攝入的50%會被吸收,30分鐘後攝入的60-90%會被吸收。但酒精在人體內完全排泄需要15天以上。因此,對於經常飲酒者或習慣性飲酒者來說,酒精在人體內停留的累積效應會對人體器官造成慢性損害,嚴重的會造成慢性酒精中毒。

醫學研究表明,過量飲酒或長期不健康飲酒對肝臟的傷害最大。因為人喝的酒90%以上是由肝臟代謝的,其代謝產物及其引起的肝細胞代謝紊亂是酒精性肝損傷的主要原因。酒精在肝臟的代謝是以自傷為代價的。比如30克酒精的代謝需要46小時左右。因為在代謝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輔酶I、輔酶II和細胞色素P450,這些物質的過量消耗會導致肝細胞壞死,逐漸導致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統計表明,40 ~ 90%的肝硬化患者有酗酒史。肝損傷的發生與每次飲酒量和長期飲酒史有直接關系,即當飲酒量達到或積累到壹定程度時,肝損傷的風險突然增大。

不健康飲酒對人體健康的副作用還包括:對神經系統的損害。如運動或肌肉不協調;導致大腦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註意力、判斷力、自制力下降;產生幻覺和興奮。胃部受損。如刺激胃黏膜,導致食欲不振甚至胃炎、胃腸吸收不良、胃出血、腹瀉等。心血管系統受損。如脂肪和鈣鹽沈積、心律失常、心室肥厚等心腦血管疾病。生殖系統受損。如精子活力下降、性功能障礙、影響胎兒發育等。對家庭生活的損害。如對生活和工作缺乏熱情,情緒激動,易怒,容易產生暴力傾向和沖突。和其他對人體的傷害。

中國古代名醫高力,本名東原(1180),是中國最早提出飲酒保健概念和對策的人之壹。他認為許多疾病的根源在於脾胃失氣。酒是濕熱之毒,傷脾胃,引發各種疾病(酒性熱,有毒,水致,故濕熱,濕熱蘊於胃腸,故可見。)。其經典著作《脾胃學說》中記載的“葛花朱傑湯”是壹種藥食同源的飲用保健品。在中國,吸煙意味著喝醉了,神誌不清,就像酒精中毒壹樣。所以,解酒就是解酒。葛花朱傑湯原方具有祛酒燥濕、溫中健脾的功效。主治:酒癮不足,濕傷脾胃,頭痛心煩,頭暈嘔吐,膈悶,納差乏力,小便不利,泄瀉。

500年後,明代傑出醫家張介賓(1563-1640)進壹步認可了李東垣的脾胃學說和“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學說。他在《景嶽全書》中指出:“胃強則強,胃弱則衰。有胃就活,沒胃就死。所以,壹個養生者,壹定要把脾胃放在第壹位。”

廣義而言,各種具有飲用保健功能的產品都是飲用保健市場的參與者和供應者。但由於原料、配方工藝、用法用量的不同,不同產品的癥狀和療效有很大差異。人們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飲用保健品。

中藥產品以藥食同源的原料為主要成分。具有自然整體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特點。但成分只是代表了眾多因素中的壹個,並不能完全說明壹個產品的質量和實際功效。壹個產品的功效取決於它的成分、工藝、劑量和服用方法。

氨基酸+維生素產品的主要作用是為人體補充氨基酸和維生素。它可以保護肝臟,補充能量,但立竿見影的效果並不明顯,也不能緩解胃部不適和頭痛的問題。

中西醫結合產品以西藥原料為主,不完全按照藥食同源的中藥配方生產。如果過量或服用不當,可能會有副作用或潛在的安全隱患。

海綿產品的作用是將酒精吸附到海綿上。能在短時間內延緩酒精的吸收,但不能加速酒精的代謝。因為酒精還在人體內,酒精的累積效應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解酒效果也不好。

姜黃制品有保肝作用,但缺乏解酒、行氣、寧心安神、和胃健脾的作用,酒後緩解胃痛、頭痛的效果不明顯。

牡蠣制品的主要作用是補鋅滋腎,有壹定的保肝作用,但對解酒行氣、寧心安神作用不明顯。

海綿制品的作用是將酒精吸附到海綿上(如魔芋、纖維素、殼聚糖等。).這樣可以在短期內延緩酒精的吸收,但不能促進酒精的代謝。酒精在人體內的累積效應會傷害身體器官。

蛋白/肽制品中的蛋白質對肝臟有壹定的保護作用,還可以作為胃腸道的保護膜,減緩人體對酒精的吸收。但這類產品對解酒、行氣、安神的作用不大。

植物提取物產品大多含有護肝成分(如聖瑪麗草:護肝;茵陳蒿:利尿、清熱、利肝膽),適合長期保健,但沒有即飲保健功能。而且對和胃健脾、解酒行氣、寧心安神都沒有很好的作用。

其他類產品多為概念產品,賣點多為廣告宣傳,產品功效依據不足。如:蜂蜜、富氧水等。

簡而言之,各類飲酒保健品消費者的基本需求是在服從中國酒文化和各種飲酒需求的前提下,保護自己的身體和健康。雖然有研究表明,少量或適量飲酒可能對某些疾病有益(例如,在中醫中,酒常與防治疾病的草藥制成“藥酒”等。),還會增加患其他疾病的幾率。所以即使少量飲酒也會因人而異。人們必須註意飲酒和保健。

(郝·。作者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研究生,目前是壹個醫療衛生研究機構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