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電視劇中的兩位女性屬於上述兩種情況壹樣,李南和夏俊山屬於素質教育壹類。起初,他們的女兒夏歡歡的成績壹直處於差生的邊緣。另壹方面,田玉蘭和彭彥提倡壹年級,尤其是田玉蘭,他們對兒子田子友的教育幾乎已經“瘋狂”。是的,這太瘋狂了。用這個詞來形容她壹點都不過分,但是結果呢?兒子田子友從小性格內向孤僻,覺得壹個小學生早就失去了屬於孩子的天真和可愛。顯然,我們並不是特別認同這兩對夫婦的教育理念。壹時間,這樣的故事情節讓電視機前的我們陷入了教育困境。
這兩天,我在讀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的《微妙的人性》。在Tik Tok,許多父母應該與她擦肩而過,也許並不陌生。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
她在書中寫道,健康的生活需要養生,更需要修心。人從小就需要心理支持。在成為父母之前,妳需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嗎?在備孕、養孩子的時候,壹定要做好心理準備。孩子出生後的第壹年,不管多辛苦,都要自己照顧孩子。在孩子依戀期間(12歲之前),不要讓她(他)離開妳的身邊。
2.妳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嗎?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壹直存在。依戀與年齡成反比,孩子越小越重要。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和控制,不在於父母掙多少錢,有多少知識,事業有多成功,而只在於妳為他們的早期生活付出了多少努力,在他們的依戀期間妳陪伴了他們多少。
3.妳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基本階段嗎,每個階段父母需要做什麽,先做什麽,後做什麽,什麽時候是基本的心理關懷等等。如果妳認為孩子出生後會自然長大懂事,那就讓人失望了。因為只要心理教養不到位,那麽電視和網絡就會對他(她)進行教育,等我們發現孩子身上的各種“問題”時再行動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