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鐘會把《四論》從頭到尾寫了壹遍,他想拿給濟公看。把它抱在懷裏,放好,害怕它的難處,不敢出門,扔到戶外,然後匆匆回去。
數字
鐘會(225—264):子士傑,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人,是鐘友的小兒子。才華橫溢,精通散文和玄學,著有《鐘偉與司徒集》,專精書法,唐代的《書端》被評為“奇書”。厭倦拜中書侍郎,封內侯,深得及其大臣賞識。跟隨司馬師征服邱劍,了解其中的秘密。向司馬昭獻計獻策,粉碎了狄威曹茂奪取政權的企圖。隨著萍萍諸葛誕的反叛,他制定了許多巧妙的計劃。當時他自比,拜黃門侍郎,封為東侯。動了個校尉,插手朝廷事務,還設計要殺嵇康。靖遠時期,支持司馬昭伐蜀計劃,拜鎮西將軍,假節,任關中軍事總司令,主持伐蜀事宜。靖遠四年(263),魏配合鄧艾滅蜀,最終滅,拜司徒,封郡。後來又勾結蜀將姜維,鎮壓鄧艾,企圖據蜀自立。然而,由於缺乏官兵的支持,他在四十歲時死於壹場兵變。
濟公:嵇康(223-262),本名夜叔,羅縣(今安徽省蘇縣西南)人。祖先原名Xi,上虞(今浙江)人。後來避禍去了廬山邊的羅家,因為他以為是他的姓。為了曹操的曾孫女婿?,拜大夫,調大夫,世稱“散於中。”嵇康從小聰明,博覽群書,廣泛學習各種藝術、作品和詩歌,擅長打鼓彈琴,精於樂理,崇尚老莊學說,常說要強身健體,要飲食。他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壹起,倡導玄學新風,主張“名人教越多,自然越多”和“明辨貴賤,明事理”,成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由於不滿司馬氏的專權,唐舞和孔伷被禮人所不齒。被校尉鐘會陷害,四十歲時被殺害。紀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