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蓮花山旅遊區觀光。我是壹名導遊。很高興今天能和大家壹起遊覽蓮花山。我將竭誠為您服務。希望今天的蓮花山之旅能給妳留下美好的回憶。
走進蓮花山,我們不僅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還學到了修身養性的知識,聆聽了人與自然的交響,暢遊在文化的寶庫和智慧的海洋中。
現在我們來到了蓮花山,最有特色的景點——蓮花山碑林。我們的祖先在懸崖上歌唱,記著石頭,為中華大地增添了無數的文化景觀。這片碑林,為後人刻下了立體的文化傑作。
蓮花山碑林建於1994,2002年秋竣工,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它是以整座山為基礎建造的。山是碑,碑是山。碑林前,有三座巍峨的門石。山下圓形碑廊周長360米,八個旋轉的碑廊匯聚到山頂的碑亭,形成了中國罕見的球形建築群。這些錯落有致的仿古建築融合了南北建築風格,造型獨特,氣勢恢宏。
蓮花山碑林中有壹萬座碑,鐫刻著儒、釋、道、醫、武、百家爭鳴的經典著作,以及各民族的文化精華。歷代藝術珍品、民間收藏、歷代書法、代表畫作、當代名家墨跡、著名科學家畫像、科學發明圖解等,無壹不包羅萬象,分門別類。
蓮花山碑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碑林,那麽它有什麽特點呢?
首先,碑林的整體設計以整個白猿山為主體,既有動感,又能體現碑林的雄偉氣勢。
其次,碑林的內容匯集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華,既繼承了儒、釋、道、醫的精髓,又融入了時代的特征;它既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又體現了時代創新精神,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積極作用。
再次,碑林巧妙地將凝重、高超的書法藝術與精湛的繪畫技巧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碑刻藝術,滿足不同文化層次的需要。
第四,碑林收藏的大型系列作品不僅歷史跨度長,而且內涵極其豐富。比如《論語》石刻53塊,《法界緣起》石刻95塊,《春華閣》石刻98塊,《中華名匾》石刻100塊,《浮圖》石刻105塊,《易經》石刻448塊,《五百羅漢》石刻500塊。
碑林的雕刻采用正刻和負刻相結合的方式,比如面部和裸露的皮膚都用正刻,這樣可以達到對比的效果,使形象更加生動逼真。銘文的刀法不同,也可以表現出不同的顏色。碑林中雕刻的人物、繪畫,線條流暢,真假分明,毫發無損,受到書畫家的高度贊揚。
碑林的石料是產於河南“黃坑”的石灰巖青石。這種青石質地細膩,色澤均勻,歷經千年仍能保持完好。其中,大碑是最難挖掘和塑造的。從蓮花山碑林中獲得的9噸多重的大碑,是幾經周折從深山中開采,再壹路運回來的。其中,中央亭碑整體高度為9.1米,重50噸。碑林外的正門碑中,主碑“蓮花山碑林”高9.8米,重73噸,兩副碑高。
我們現在看的是壹號走廊——儒家文化,主要包括四書、茶經、論語釋義等著作。其中《論語解字圖》是當代臺灣著名畫家蔣在孔子誕辰2500周年之際精心繪制的。從《論語》中選取了51條語錄和1條《大學》、《鐘勇》語錄,配以工筆人物畫,繪制了《論語畫論釋》,闡述了儒家的義理,筆觸細膩,形象生動,圖文並茂。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女孔德茂女士稱贊此舉是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好事,並高興地題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碑廊2號——佛教文化主要包括《金剛經》、《心經》、《無量壽經》等優秀佛經。
碑廊3號——道教文化,主要有《道德經》、《玉帝心印奇書》等。其中《老子出關圖》是中國著名畫家黃的作品,先後三次修改。還有八仙過海。
4號碑廊——醫學文化,主要包括歷代名醫畫像、神農本草經、針灸地圖、中醫地圖等。其中歷代名醫圖片160張,是我國最完整、最大的壹套名醫圖片。《中醫圖冊》共刻了200多張常見的中醫圖譜。
5號碑廊,武術文化,主要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諸葛兵法》、《三十六計》,以及中國從商朝到清朝各個朝代的兵器和士兵服飾,還有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武術,如《少林內廊秘法》、《李太吉傳》。
民族文化6號碑廊,主要包括中國56個民族文化介紹,曹雪芹的《曹氏風箏圖集》,日本人的《源氏物語畫卷》。其中《曹氏風箏圖冊》為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所繪,詳細記載了放風箏的訣竅、粘貼、分類、繪畫等。該圖集圖案精美,技藝精湛,堪稱藝術瑰寶。抗日戰爭時期,這件國寶滯留日本,幾經劫難,終於得以重見天日。《日本源氏物語》是日本最早的小說,被譽為日本的紅樓夢,日本的文學瑰寶。日本畫家還將書中講述的故事繪成了《源氏物語》畫卷。
7號展廳-文化,主要包括雲夢臥虎地出土的秦漢漆器、秦簡牘、離騷、隨州曾編鐘、銅鏡系列等。鄂州是銅鏡之鄉,碑林收藏、鐫刻的124銅鏡是國家壹級文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隨州曾軼厚編鐘是我國出土最多、重量最大、鑄造最精美的編鐘,充分展現了先秦時期楚文化的輝煌,也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壹大奇跡。
8號碑廊——科技文化,主要包括世界著名科學家、中國古代科學發展史、四大發明、乾隆題材的棉花圖、西昌衛星發射紀念章等。其中《禦棉圖》為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成觀所繪。他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了棉花的整個生產過程,清朝乾隆皇帝還為每幅畫題詩作序,堪稱藝術與古代科技相結合的佳作。
周邊篆刻碑廊-主要包括《清明上河圖》、《中國風景圖》、《七十二歲印譜》、黃庭堅《宋風亭》、毛主席《水調頭遊》、蓮花山風光、無錫惠山泥人等。其中《七十二候印》為明代著名篆刻家何雪玉所、清代篆刻家童叔平所刻。根據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有五天作為等待期,自然界典型事物在每個等待期的變化就是正文。因為原來的刻石早已消失,這個印本就更加珍貴了。《宋風閣》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壹黃庭堅的代表作。內緊結外松,筆法渾圓,用筆綿長蒼勁,壹波三折,氣勢磅礴,隱態可掬。《清明上河圖》是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代表作。其畫卷現藏故宮博物院,描繪北宋都城(今河南開封)清明時節汴京及其兩岸的風光。以全景式的構圖和嚴謹的筆觸,展現了12世紀中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和社會面貌。《水調頭遊》是毛澤東於公元1956年遊長江時所作。字的宏大意境,吞山河的磅礴氣勢,與流暢奔放的書法交相輝映,凝聚了壹代偉人的樂觀、豪氣和智慧,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中央亭是蓮花山碑林的中心建築,也是八大碑林的會址。中央亭外側有12天柱,上面刻著十二生肖,中間有八根天柱,金絲猴攀爬;裏面有四根柱子,纏繞著四條金龍;頂部外環浮雕先天八卦,地面鑲嵌大理石。館內彩繪面積約1987平方米,融合了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和西方寫實油畫技法。畫面真實自然,境界開闊。穹頂中間的九條龍,表情各異,翻騰遊動,穿越雲海。九龍四周的穹壁上,東方的太陽與西方的月亮相對,日月明。周圍深藍色的天空布滿了星星,整個內天花板就是壹個浩瀚的宇宙。穹壁外圓為東、春、南、夏、西、秋、北、冬四時四景;第二圈用油畫表現八卦的內涵:風代表占蔔,雷代表占蔔,電代表占蔔,火代表占蔔,水代表占蔔,澤代表占蔔,天代表占蔔,地代表占蔔。在第壹圈與第二圈之間的穹壁上,以及第二圈之外、中央亭外的穹壁上,通過燈光形成河圖、洛書布局、星座。
中亭最著名的題字就是這組“法界源圖”。此圖源於宋代大理國梵蒂岡畫像,歷經宋、元、明、清五百余年,後於清朝乾隆年間入貢皇宮。乾隆皇帝視其為珍寶,命宮廷畫家丁在“四大活佛”之壹的張的指導下臨摹。原藏吉林省博物館。這幅畫卷由95塊石頭雕刻而成,場面宏大,描寫精細,形象多彩,人物形象生動,身心特征千變萬化。它代表了清代工筆人物畫和佛教繪畫的最高成就,是佛教繪畫藝術的百科全書,是中國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
蓮花山碑林的建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情支持。無數畫家、篆刻家、文史專家、藏家建言獻策,貢獻了畢生心血和家中珍藏的精美書畫。中央電視臺、湖北電視臺、人民日報(海外版)等紛紛報道,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徜徉在碑林中,妳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濃郁氣息,獲得心靈的和諧,豐富思想。
去蓮花山旅遊,不僅可以欣賞自然風光之美,還可以學習養生之道,處世之道,了解生活,陶冶性情,在旅遊中感受健康和快樂。不是很悠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