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曰:“吾為國,吾獻身於國。河內若兇,必遷其民於河東,其粟於河內。河東也兇。觀察鄰國政治的人,和我壹樣沒有任何意圖。鄰國人不算多,我的國家人也不算多。為什麽?”
孟子對他說:“王是好戰的。請用戰爭做比喻。灌鼓,兵器連,棄甲部隊走,或百步停,或五十步停。鍋嫌壺黑怎麽辦?”
“不,”他說。不直走百步,也會走。"
他說:“如果王知道這壹點,就沒有希望比鄰國的人多。如果不逆著農時,山谷打不過糧食。不算的話,魚和甲魚都不能吃。斧金及時入山,木木不能用。谷與魚龜不能搏食,木與木不能搏用,使人失去生命,無怨無悔。養生死而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房屋,樹為桑,五十人可穿衣帛。雞、海豚、狗都是家畜,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七十個人可以吃肉;壹百畝地,不抓緊時間,壹家幾口都能餓著;真心希望教團的教子孝順,獎的人不要放在路上。七十人食肉衣帛,黎人不饑不冷,但非王,壹無所有。
狗吃人不知道怎麽辦,餓了不知道怎麽辦。人死了就說,‘如果不是我,我就老了。’捅人和殺人有什麽區別?不是我,是軍人。王無罪,天下百姓重。"
翻譯
梁惠王說:“我真的很努力地治理梁。黃河以西鬧饑荒,我就把那裏的人遷到河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西。河東鬧饑荒,就這麽幹。我訪問過周邊國家的政治,沒有人能像我壹樣敬業。但是鄰國的人沒有減少,我的人沒有增加。是什麽原因?”
孟子回答說:“陛下喜歡戰爭,所以請讓我用戰爭來比喻。鼓聲咚咚,槍尖壹碰,有些士兵就扔下盔甲,拖著武器往回逃。有的人跑壹百步停腳,有的人跑五十步停腳。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能嘲笑那些跑百步的士兵嗎?”
惠王道:“不是,只是他們沒有跑百步,也是壹種逃避。”
孟子說:“陛下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那麽就不要指望比鄰居多的人。如果軍徭役不幹擾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取之不盡;細網不去深塘撈,魚龜吃得多;如果妳根據季節在山裏用斧子砍樹,木頭會取之不盡。糧魚甲魚吃不完,木用不完,百姓生而無憾,養而葬之。
民無悔生、養、葬,是王道之始。給人家五畝宅基地,種桑樹,那五十歲以上的都可以穿絲了。家養的雞、狗、豬等動物,民眾可以適時飼養,所以70歲以上的人可以吃肉。每家有壹百畝耕地,政府不幹涉他們的生產季節。然後,壹家幾口人就可以不餓了。
認真辦好學校,以孝敬兄弟為原則反復教導百姓。然後,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自己或者帶著重物走在路上了。70歲以上的人有絲穿有肉吃,普通人又不能餓也不能凍,所以以前也沒出現過不能練王權的情況。
現在在梁,富裕人家的豬狗吃了百姓的飯,卻不拘泥於制止;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開糧倉幫忙。人民死的時候甚至說:‘這不是我的錯,是因為我窮了幾年。’這種說法和用刀殺了人說‘我沒有殺他而是用了兇器’有什麽區別?如果國王到2008年還不怪罪,那天下人民就都去梁國賴了。"
擴展數據
1,文章背景
這篇文章出自戰國時期的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在南宋時被朱列為“四書”(其他三本分別是《大學》、《中庸》和《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醜等人。
《漢書·藝文誌》記載孟子十壹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35000余字,286章。相傳還有另外四部《孟子》書,已失傳(這部《孟子》是明代姚世貞的贗品)。該書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思想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包括四書五經。
2.文章的啟示
有時候人的初衷是好的:精益求精,但壹旦實施,卻總是局限於事物的表象,看似與過去和他人大相徑庭,其實還是壹樣的。孟子壹語道破,解除了梁的長期煩惱。
3.字符背景
後號梁,姓冀,名魏。魏武侯之子。魏第三代君主。他從公元前370年統治到公元前319年。
魏武侯死後,茍偉和公子緩(魏緩)奪得了皇位。魏惠王於第六年(公元前364年)4月13日(公歷5月29日)從安義(今山西夏縣西北王宇村)遷都大良(今河南開封東南),故《孟子》中又稱梁王輝。
龐涓在位期間受到重用,軍事實力大增。但龐涓誣陷同學孫臏,不知為何物,導致孫臏逃亡,投奔齊國。周先旺十五年(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周先旺二十七年(前341年)發生馬嶺之戰,被齊軍孫臏擊敗。
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也承認了魏惠王的王銜,史稱“徐州襄王”,正式稱王,並於當年改年號,標誌著魏國霸主地位的喪失。319年去世,享年82歲。
4.作者的背景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戰國中期魯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故裏曲阜不遠。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的後裔。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他曾經是子思(孔子的孫子孔伋)的弟子。
完成學業後以學者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先後投奔梁(魏)、齊、宋、滕、魯。當時,幾個大國致力於富裕國家強兵,努力以武力實現統壹。他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並將其發展為仁政思想,稱之為“雅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