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求關於“道”的信息

求關於“道”的信息

道教文化

公元143年(漢安二年),道教創始人張玲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宅,以先秦的“黃老之學”創立了“稻道五門”。在張玲的“羽毛山”中,青城山被命名為道教的發源地和石天道的祖山和祖宅。道教在中國的發展進入全盛時期時,山上有40多座道觀,先後演變為7個教派。9世紀後期,道教學者杜光庭對道教各派進行了深入研究,成為大師。

青城山有11座道觀。當中國道教進入全盛時期時,山上有40多座道觀。青城山關公建築群始於金代,盛於唐代。它自然、古老、悠久,具有中國道教的文化風格和川西的民俗特色。青城山關公建築群至今保存完好,實屬罕見。

青城山在18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了很多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山中大量珍貴文物古跡頗具特色,對研究我國道教文化和古代石刻藝術具有重要價值。它們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是世界的寶貴遺產。

1950年後,道教音樂在各道觀發展;民間道教祭壇基本消失,但仍有壹些火居道士活躍在鄉村。1979年,青城山道教協會恢復活動,每年在青城山隆重舉行。

道教-中國本土宗教。

道教是中國古代在宗教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點。其信仰壹方面源於中國古代社會原始的宗教意識,或早期人類對自然現象的虛幻反映,萬物有靈、靈魂不滅的觀念;另壹方面是祖先的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其次,神話傳說中的鬼神崇拜。中國道教自創立至今1800多年,不斷發展,教派成倍增加,成為中國的國教。青城山也成為道教的祖庭和聖地。自南北朝時期道教西傳以來,其影響遍及東南亞各國。現在作為中國道教的教義和學說,主要來源於老子的《道德經》。老子的“道”論早已成為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青城山,中國道教的發源地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公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張玲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宅,以先秦“黃老論”創立了“五米豆道”,即石天道。在張玲的“羽化”山脈中,青城山被命名為道教的發源地和道的祖山和祖居地。

漢晉時期,道教逐漸興盛。西晉宰相範長勝遷居青城山,後來幫助李雄建立了漢朝政權。蜀國壹時安定繁榮,石天道教成為漢政權和蜀人的精神支柱。

唐朝崇道,中國道教進入鼎盛時期,尤其是青城山。唐僖宗封青城山為伊稀公,拜草,命青城山修復靈寶道場,周日設廟二千四百座(道士設壇)。至此,道教在中國的發展進入全盛時期,山中道觀40余座,已演變為七大門派。9世紀後期,道教學者杜光庭對道教各派進行了深入研究,成為大師。他在青城生活了近30年,寫了大約30本書,250多卷。他是道教理論的集大成者,影響了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道教名山,成為“道教領袖”之壹。

五代道教音樂進入宮廷,青城道士張空山錄制的古琴曲《流水》於1977年被美國錄制在鍍金唱片上,被“旅行者二號”飛船帶上太空,在浩瀚的宇宙中尋找人類的知音。

現在,青城山仍然是在中國推廣道教文化的主要場所。中國道教協會於1995在青城山舉行中國全真教第二次講經儀式,全國道教名山方丈參加講經。青城山方丈、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元天當選為全真寺第23代傅元天大律師繼承人。

青城山道教創始人張玲

張玲出生於江蘇壹個信奉黃帝老子的家庭。公元98年永平十年,張玲和他的弟子們去了雲金山,傳授了黃帝九頂丹法。在雲錦山,他們練了外黃丹和白術,三年後煉成太清沈丹,人稱“龍虎淡臺”。相傳龍虎淡臺煉成後,山體呈龍虎之狀,於是雲錦山改為龍虎山,時間為公元126年。在基督教創立前後,他撰寫並完成了《黃書》、《道書》等二十四本書,並利用伏水治病,發展教徒。

張轉戰青城山洞的壹個晚上,與青城山地區的八大鬼魅邪派展開了激戰。他穿著黃袍,帶著劍,拿著壹枚印章和壹個符號。後來,他被稱為石天劍,石天印章和石天符號,並成為石天道教最重要的秘密令牌。戰鬥失敗後,青城山八鬼六魔被石天道改造同化。現在青城山上的“魔石”、“拋筆槽”、“洗心池”都是當時戰鬥後的傳說。張玲在青城山站穩腳跟後,建立了石天五鬥米道宗教組織。後來,張玲受西漢布州三島傳說的啟發,構思了道教36個洞天72福地。所謂的洞天福地,遍布中國傳說中的名山大川。還為天師道制定了黃色道袍,並親自制定了法印、道規等教學制度。由此,張玲天師五鬥米道教自創立以來,不斷受到東南亞和壹些西方國家的影響,成為中國的傳統宗教——道教。

武術

唐宋時期,青城山煉丹達到頂峰。《春秋十國誌》載:“沈,唐玄宗後裔,修青城山之荀,著有《沈怡論》數卷,確信要則壹卷。”近代以來,許多道教內丹大師都來青城山居住修行養生。逍遙道士李傑也曾多次來到青城山修煉內丹。

健康維護

養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壹。中國古籍《尚書·洪範》將“壽”列為“之首”。道教繼承了這壹傳統,成為熱愛生命、追求長壽的宗教。

道家養生理論註重心靈的調理,強調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修養,提倡精神文明和道德自律。

1950以後,道教音樂在各道觀發展起來,民間道教祭壇基本消失,但仍有少數道士活躍在農村。65438年至0979年,青城山道教協會恢復活動,每年在青城山舉行活動。

青城碑

青城山在18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了很多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山中大量珍貴文物古跡頗具特色,對研究我國道教文化和古代石刻藝術具有重要價值。它們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是世界的寶貴遺產。

黃三雕像

那是公元7世紀,在青城山的長島寺。三皇殿內,伏羲、神農、軒轅石像高90厘米,背面銘文寫著:“唐太宗十年造”。對研究中國道教文化和古代石雕藝術有壹定價值。

北唐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城山風景區石天洞壹側的三皇殿,被稱為“唐朝開元神武皇帝書碑”。高1.4m,寬70cm,厚10cm,行書。該碑文是唐玄宗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為解決青城山佛道之爭而寫,稱為“唐開元神武聖旨碑”。國家二級保護,唐代書法藝術珍品。字徑2-7厘米。* * *兩個環節,分為唐刻和仿刻。自漢代張玲傳毛以來,青城山已成為道教勝地。全盛時期,七十年有兩座寺廟。在唐舞,佛教受到尊崇,道教受到壓制。張仁風北飛寺僧看中此寶,上山趕走道士,占領宮觀。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信奉道教和佛教。被趕下山的道士狀告朝廷,狀告寺僧侵占青城山道觀。唐開元十二年(724),十二月十壹日,李隆基上諭,下令“歸還道觀,將廟設在山外,使道觀與佛寺相區別”。又差內務府太守毛和道士帶信到蜀。開元十三年(725年)正月十二,他與益州刺史張景中送來的判官宣壹郎、參軍的彭州司庫楊軍王壽壹起趕到青城山讀信。經聖旨妥善處置後,由長島寺主甘手書,吳光魁刻制。?

張天師石像

它雕刻於公元6世紀隋代青城山長島寺,是研究道教文化的歷史見證。

第五座名山石雕

那是公元20世紀,在青城山的道觀裏。1925銘文,寬10.1 m,高2 m,字高2 m,寬1.4 m,深1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