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兩大節日是掃墓、祭祖和郊遊。其中,掃墓祭祖的主要目的是慎終追遠,尊重祖先,弘揚孝道,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清明節的習俗活動除了掃墓祭祖、踏青,還有:植樹、放風箏、插柳、拔河、蕩秋千、鬥雞、射柳、蹴鞠、蠶花晚會等。目前,清明節流行的習俗是掃墓祭祖。我認為清明節有五個習俗值得壹提。讓我們壹起來看看:
?1,清明節習俗:掃墓?
清明節掃墓被稱為對祖先的“尊重時間的思考”,其習俗由來已久。?清明節屬於“祭祖節”,是表達孝道的重要節日。根據祭祀場所的不同,還可以分為墓祭祀和祠堂祭祀。清明節掃墓壹般在早上,他還會帶著酒、食物和水果,在墳前燒紙錢。為墳墓培植新土,磕頭膜拜。
除了掃墓的“山祭”,後世還有祠堂祭祀,稱為“廟祭”。寺廟祭祀與古代的春季祭祀密切相關。雖然他們在時間上相距甚遠,但他們的血脈確實是相通的。廟會祭祀是宗族的聚會。掃墓祭祖的習俗,先秦時期就有了。由於古代風俗不同,有些地方清明節不壹定要掃墓。唐代以前,北方壹些地方的掃墓主要是在寒食節和寒衣節,直到唐宋以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盛行。唐代是各地墓葬祭祀習俗的融合時期,沿襲了清明的墓葬祭祀習俗,並擴展到全國各地。南方許多地方在重陽、清明或冬季至日掃墓,如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昆明。?
至於掃墓的習俗,是漢唐時期才出現的。起初,清明只是壹個遠足的季節。後來皇帝清明祭祖,普通人也就在這個時候開始掃墓。陳教授說,甚至在唐代,皇帝就頒布了禁令,禁止人們壹起掃墓和遠足。“因為很多人掃墓的時候哭了,綠了就笑了笑。當時法院覺得太嚴重了。”陳教授說:“其實古人把清明節作為人生轉換的節氣,因為它意味著過去壹年的結束和新的壹年的開始,也意味著人與自然的交匯。”
冰心《送壹個小讀者》23:“清明節掃墓,雖不燒紙錢,也能培養孩子對先人恭敬無聲的敬意。”?
先燒紙,九千張白紙,砸四行圓錢,每行五張;
二、鬼錢,世界有了外幣票後復制的,上面寫著“天堂銀行”、“鬼國銀行”、“地獄銀行”等字樣;
三、假洋錢,以硬紙為心,用銀箔包裹,壓制與當時通行的銀元相同的圖案;
四、用金箔和銀箔疊起的元寶、錘子,有的要用線串成壹串,底部用壹個彩色的紙耳朵。
2.清明節習俗:踏青?
踏青是清明節的習俗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頭是農耕中慶祝春節的古老習俗。又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晴空萬裏,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好時機。因此,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節踏青的習慣。
《尚書大傳》雲:“春來,萬物出。”在萬物萌芽的西周,野外春遊成了壹種儀式。據《禮記·月令》記載:“立春之日,天子親自帥同三王子、九王子、王公、大夫乃至東郊迎春。”先秦時期,齊國有“讓春三月去野”的習俗;魯、楚也有春遊的習慣。這種農耕祭祀的春節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郊遊的起源也與上巳節的出現有關。上巳節,日期為三月初壹,故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也就是夏朝以前,男女擇偶制度還在母系氏族。當時還沒有婚姻,實行的是壹族壹族的季節性群婚制。後來發展到對偶婚,進入男權社會並有了結婚儀式,出現了父系家族。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相對固定的上巳節,春遊成為民間活動。據《韓石》:“三月桃花時,鄭氏三月去第三地之俗,在水神、秦、燕,捧蘭花招魂續魄,拂去不祥。.....延續漢朝禮儀:三月初三,官民皆在東流水上清凈,說洗去汙垢,好極了。此時的郊遊活動主題突出了“招魂續神,拂去不祥”的“沐浴”。據《論語·先進》記載:“不(黃昏)春者,春裝已畢,狀元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他們洗澡、跳舞,然後唱歌回來。"王充《論衡·明永篇》解釋為:這是壹種多人過沂水時表演似龍的列隊舞(另壹種解釋是描寫幾個大人小孩在沂水中遊泳,然後在臺上吹氣的場面)。舞舞是晚春舉行的壹種儀式,包含了拜龍、祈雨等多種內涵。這裏不僅記載了祭祀的“舞”,還記述了當時的春遊活動。
?3.清明節習俗:植樹?
清明植樹也和祭祖有關,因為墳墓多在野外,經常長滿雜草。有時候去祭祖找墳要花很長時間。於是有人在墳上種上了常青松柏,這樣會更顯眼。後來逐漸被人們模仿,成為壹種習俗。
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雨紛飛,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甚至有人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種樹的習俗起源於清明節穿柳插柳的習俗。清明節穿柳插柳有三個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為了紀念農耕始祖神農,後來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思。後來的傳說都和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帶領大臣爬山祭奠介休時,發現介休曾經賴以生存的老柳樹死而復生,就給它起了“清明柳”的稱號。後來的傳說是唐太宗送給大臣壹個柳圈,作為驅趕疫情的祝福。
清明節為什麽要種樹?
這是因為清明前後,春光明媚,春雨紛飛,種植的植物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有“清明前後點瓜長豆”的說法。植樹的民俗起源於喪葬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封建統治者就開始在墳墓裏種樹,但當時種樹只是統治者身份的壹種標誌。人民不允許建立墳墓和種樹,所以在墳墓裏種樹還不流行。直到春秋時期,民眾才開始模仿統治者的行為在墳頭上種樹,此時的植樹只是作為祖墳的象征而存在。
?4.清明節習俗: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蕩,就是拉皮繩,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稱為錢球,後來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樹枝做的,並用絲帶系住。秋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壹項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漢代以後,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節、端午節等節日的民俗活動,壹直流傳至今。?
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腳踏的秋千。南北朝時流行搖擺戲。《荊楚紀年》記載:“春天,壹根長繩掛在壹棵大樹上,壹個秀才和壹個女子坐在上面推,叫做蕩。”蕩秋千是唐代非常普遍的遊戲,它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清明節隨處可見秋千,清明節在元、明、清三代被定為秋千節,秋千也被安裝在宮殿裏供皇後、妃嬪和宮女玩耍。打秋千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培養勇氣,深受人們特別是孩子的喜愛。?
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記載“天寶宮中至日寒食節,竟豎起秋千,令宮中妻妾大笑,以為是盛宴。皇帝稱之為半仙戲,故京師士人稱之。”宋代宰相文彥博的《寒食日過龍門》詩,形容為“橋上楊柳懸壹線,多蕩掛彩繩。”蕩,就是拉皮繩,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稱為錢球,後來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樹枝做的,並用絲帶系住。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腳踏的秋千。秋千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培養勇氣,深受人們特別是孩子的喜愛。
5.清明節習俗: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的壹項流行活動。放風箏是傳統的民間遊戲之壹,也是清明節的節日習俗。在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在白天穿上它們,而且在晚上也穿上。晚上,他們在風箏下或防風拉線上掛壹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這被稱為“神燈”。
風箏又叫風琴、紙鳶、風箏、紙鳶。起源於中國,是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壹種通訊工具。魯班用竹子做了第壹只風箏。後來只有皇宮才有紙風箏。在閩南語裏叫風吹。風箏是壹種比空氣重,借助風力可以在空中漂浮的產品。唐朝後期,人們在紙鳶中加入了竹笛。風箏飛到天上,被風壹吹,發出“嗚嗚”的聲音,像是玩風箏的聲音。於是人們把“紙風箏”的名字改成了“風箏”。在現代,風箏和風琴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濰坊被稱為風箏之都。
據說漢朝的將軍韓信用風箏來做測量。梁武帝用風箏來傳遞信息,但是失敗了。南北朝時,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沒有死。唐朝張丕被圍時,用風箏發求救信息,成功了。這些說明風箏在中國的歷史至少有2000年。自唐代以來,風箏逐漸成為玩具。到了晚唐,風箏已經用絲條或竹笛制成,風吹起來,故名“風箏”。有人說“風箏”這個名字起源於五代,始於葉莉用紙糊壹只風箏,並在上面安裝壹只竹笛。
中國傳統風箏壹般分為硬翼、軟翼、板、弦、立體(圓柱形)等類別。按地域和風格又分為濰坊、天津、南通、北京等地方特色風箏。濰坊是中國最大的風箏制作地,被譽為世界風箏都。它每年都舉辦風箏會,2005年,它還舉辦了風箏錦標賽。在中國,放風箏是壹項受歡迎的傳統運動。壹些民族的傳統娛樂習俗。流行於中國各地,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最早的人類飛行器。最初用於軍事,相傳春秋時期,著名建築師魯班制作木制風箏飛上天。後來,紙代替了木頭,被稱為“紙風箏”;自漢代以來,人們開始用它來測量和傳遞信息;到了唐朝,風箏傳到了周邊國家,如韓國和日本。五代時,風箏系有竹哨,風入竹哨,聲如阿正,故又稱“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逐漸成為壹種民間娛樂遊戲;在元朝,風箏被介紹到歐洲國家。唐朝以前風箏是用絲做的,但是唐朝後期是用紙做的。結構有很多種,硬翼、軟翼、傘、桶、長弦等。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民間還在風箏上創作了配件,如帶有音響的“和琴”、“鑼鼓”,帶有照明裝置的“燈籠”,以及帶有零散財物的“送飯”,獨具特色。
小貼士: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在某些領域,情況並非如此。尤其是華南西部地區,往往處於春旱期,4月上旬降雨量壹般只有10至20毫米,不及江南的壹半。華南東部雖然春雨多,但4月初的降雨量壹般只有20到40毫米,自然降水不足以農業生產,必須年前蓄水補充。此外,5-6月是壹年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加強對冰雹災害的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