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夏季至日灸有什麽好處?艾灸的作用有哪些?

夏季至日灸有什麽好處?艾灸的作用有哪些?

艾灸是生活中常見的壹種中醫療法,主要是用艾條熏人身體的穴位,達到治療和養生的效果。不同穴位艾灸效果不同。中醫認為,在夏季至日上艾灸可以在夏季治療冬季疾病,所以很多人會選擇在夏季至日上艾灸。艾灸對夏季至日有什麽主要好處?

1,沈竹穴調節神經

沈竹穴的位置:穴屬於督脈,在頸後第三胸椎和第四胸椎之間。

艾灸沈竹穴的優點:艾灸沈竹穴可以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沈竹穴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預防神經衰弱、失眠、頭痛,防止疲勞,促進體力恢復。艾灸體柱對小兒消化不良、溢乳、腹瀉、食欲不振等胃腸疾病有防治作用。

2.大椎穴增強免疫力。

大椎穴位置:大椎穴屬於督脈,在第7頸椎和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稱百老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衛經的交匯處,被譽為全陽之會、陽經之海。

艾灸大椎穴的好處: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以增加淋巴細胞數量,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和E-玫瑰花結形成率,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力。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後頸怕冷、乏力、頭脹、用腦過度引起的頭暈、落枕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3.中脘穴可以改善胃腸功能。

中脘穴位置: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上,臍上4寸。

艾灸中脘穴的優點:艾灸中脘穴可增強胃的蠕動,立即打開幽門,使胃下緣略增寬,加深空腸的粘膜皺襞,增強腸蠕動。

4.艾灸至日上的關元穴有益於心臟健康。

關元穴位置:關元穴屬於任脈,位於腹部中線,臍下3寸。此穴為小腸的“墨血穴”,是三陰經和任脈的交匯處,是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

艾灸關元穴的好處:中醫認為關元穴是真陽生精之所。艾灸關元穴,可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氣血充盈,補腎強身,益氣回陽,調理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可治寒積,男子疝氣,夢遺淋證,女子聚集,產後帶下。

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穴可改變血流動力學,對心肌有正性肌力作用,從而使每搏指數(SI)和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數(LVSWI)穩步增加。

5、氣海穴通利腸道

氣海穴位置:氣海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上,臍下1.5寸。

艾灸氣海穴的好處: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痛、便秘、腹瀉、遺尿、遺精、陽痿、遺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腹脹、哮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

6、神闕穴補充元氣

神闕穴位置:神闕穴(肚臍)屬於任脈,又稱肚臍。

艾灸神闕穴的好處: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脾和胃、固本培元的功效。艾灸神闕穴還可以治療病後腹瀉、便血、便秘。據《竇彩灸法》記載:“腸久嗜血,此飲食寒害大腸。神闕穴艾灸300強;艾灸神闕穴對疲勞和病後人群有效,有利於防治腹瀉、臍周腹痛、脫肛、中風、駝背、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和蕁麻疹。

7.足三裏穴調理脾胃。

足三裏穴位置:足三裏屬於足陽明胃經。位於小腿前外側部分,小腿鼻下3英寸,脛骨前緣水平指。

艾灸足三裏穴的好處:足三裏是胃經的主穴,具有調理脾胃、健脾補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促進通氣、下氣、補虛強身的作用。

8、艾灸的功效

1.可用於治療因寒凝血瘀、經絡不通引起的各種疾病,如風寒濕痹、痛經、閉經、寒疝、腹痛等。

2.可治療外感風寒表證、中焦虛寒、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3.可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元氣驟失,如慢性腹瀉、灸痢、遺尿遺精、陽痿早泄、虛脫休克等。

4.可用於治療氣虛下陷和器官脫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和子宮出血。

5.可用於治療初起或持續時間較長的外科瘡,具有促進愈合、增長肌肉的作用。

6.艾灸湧泉穴治療楊燦肝陽上亢證。

5、艾灸的禁忌

1.艾灸療法不適用於實熱、陰虛發熱和邪熱,如高熱、高血壓、晚期肺結核、大咯血、嘔吐、嚴重貧血、急性傳染病、皮膚癰癤發熱等。

2.伴有心功能不全的器質性心臟病、精神分裂癥、孕婦腹部、腰骶部,都不適合艾灸。

3.面部、頸部、大血管運行的體表區域、粘膜附近不適合直接艾灸。

4.在現代針灸臨床中,艾灸療法可以應用於人體的其他穴位,除了睛明、膀胱經、任瑩和委中。

9.艾灸註意事項

1,外露部位不能直接艾灸,以防結疤,影響美觀。

2.不宜施灸以下部位:皮膚薄、肌肉少、肌肉聚集的地方、孕婦腰骶部及小腹、男女乳頭、女性私處、睪丸、大血管、心臟部位、眼球等。另外,不要直接艾灸關節。

3、極度疲勞、饑餓、飽腹、醉酒、多汗、情緒不穩定,或者女性在經期要記得不要艾灸。

4.某些疾病患者不宜艾灸: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搐,或極度體力衰竭、骨瘦如柴的人、精神病人等。應該不是艾灸。

5.註意姿勢和取穴的準確性:姿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註意姿勢的舒適性和自然性,找準準確的位置和取穴,保證艾灸的效果。

6、循序漸進,掌握第壹次刺激的量,先少量,小劑量,短時間,再加大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