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概念,先秦著作如老子、莊子、管子、孟子、黃帝內經等都從不同角度涉及。比如《蘇文·怒天》說:陰平陽為密,氣為治。唐代醫生孫思邈曾指出:“精、氣、神不可損,損則傷命。”。因此,保持精氣和精神是我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證。《黃帝內經》並沒有把“精、神”三個字聯系起來,但“精、神”的概念隨處可見。那麽如何才能養好精神呢?精、氣、神是什麽關系?
什麽是本質?
壹般來說,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包括腎精、血液和津液。我們壹般稱精氣為“真陰”,精氣是身體的基礎。沒有這個最基本的細微物質,就不可能有人體。“精”有兩個來源。壹種是先天的,父母遺傳的,父母遺傳的。它在整個生命活動中起著生命之根的作用。
壹個是後天的,就是人出生後吃的食物和喝的水,叫做水谷精微,是壹種營養素。腎精充足時,可以從人體的皮膚、骨骼等器官全面反映出來。比如老年人走路步伐有力,比如皮膚光滑紅潤,這是腎精充足的體現。《黃帝內經》說:“人壹出世,先成精”。腎精是生命之源。“腎主水(血),藏於五臟之精。”人體內“精”的多少有兩個因素:壹個是先天因素。第二是修養或調養。
氣是什麽?
氣其實是介於精(有形)與神(無形)之間的壹種狀態。氣有兩層含義,即它是運行在體內的微小的、難以看見的物質,也是人體各種器官、組織運動的能力。所以中醫所說的氣,既是物質,也是功能。氣在人體內具有重要的功能,如推陳出新、溫煦臟腑、抵禦外邪、保存精血、轉化營養等。“人的壹生就靠這個氣。”腎氣充沛的人,說話有力,思維敏捷,勝任社會工作和家庭服務。
腎氣不足的人往往情緒低落,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晚上容易失眠多夢。人的氣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先天的,比如精氣;壹類是後天的,比如英(容)魏宗岐。後天的氣是人的飲食產生的。氣可以源源不絕,如果源源不絕,人體就會健康無病。
上帝是什麽?
神是生命活力的表現。從廣義上講,壹切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都稱為上帝,上帝統率著人的精神、意誌、直覺、運動等壹切生命活動。心是人體的最高統帥,而神占據其首要地位。健康的心是充滿空氣的,充滿空氣是強壯的,空氣是虛弱的。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從心開始的,心包含著腦。我們常說“養生先養心”,安心就是安心。
三者有什麽關系?
精、氣、神三者相輔相成,密切相關。精是生命的本源,氣是生命的動力,神是生命活動的化身和主宰。精神是人體的三寶。精漲足矣,精神昌盛;精氣不足則虛,氣虛則少氣。可以說,“精、氣、神”是人的生命之本。
如何保持精神狀態?
精致、中氣十足、精神矍鑠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疲是衰老的原因。少欲養精,少言養氣,少思養心,養精重在養腎,因為腎是藏精之器,這是先天根本。補氣重在養脾胃,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養心重在養心腦,因為心是藏神之器,腦是元神之府。心態平和,心胸開闊,自我調節,控制身心,是滋養人體活力的好手段。
它需要思想高度集中,冥想,擺脫雜念,全身放松,達到所有思想都是空的目的,使大腦皮層處於保護性抑制狀態。長期做下去,可以得到保養精神的效果。所以要保持精、氣、神,關鍵在於修身養性。心清凈無欲,心不亂,情不動,氣不耗。更多健康知識,歡迎關註小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