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夢想過隱居,但對於現代人來說,退休下鄉哪裏那麽容易?畢業於北京大學的高材生王青松與妻子隱居了11年,但最終,他們選擇了回歸現實。
第壹,健康富有的優等生
王青松從小就是“優等生”。學習對他來說是小菜壹碟。考上北大對他來說只是再正常不過了。在同學眼中,王青松是壹個格外“守舊”的人。年輕大學生中有誰不喜歡跟風?即使在頂尖生源豐富的北大,學生的課余生活也是非常豐富的。辯論比賽、搖滾樂和小說都是受歡迎的娛樂形式。
然而,王青松的生活很無聊。他通常很內向,不太善於交際。他的同學嘻嘻哈哈,他也聯系不上。平時基本都是在宿舍看壹本書,不會趕潮流。他沒有天賦,不熱衷於社交活動,穿著樸素。他的同學嘲笑他是“老幹部”。
幸運的是,雖然王青松不能“玩”,但他可以“學”。因為成績優異,他已經有資格留校任教。畢業後,王青松自己租了壹套房子。他的小出租屋附近有壹座寺廟。王青松對佛教非常感興趣。下班後,他無事可做,就去找和尚聊天。壹來二去,就成了朋友。熟悉的和尚熱情地教了他很多“養生之術”。王青松覺得很玄妙,於是產生了興趣,平時會自己研究養生的知識。
當時中國醫療保健普及,人民富裕了,自然追求更健康的生活。精通保健的王青松組織了壹個保健班來招收學生。因為他學歷高,材料真,教的東西都是真的,所以名聲很好。沒過多久,他就在醫療保健行業出名了,來王青松學習的都是有錢人。幾年後,王青松靠開保健班賺了300元。
第二,離開和返回
王青松不僅事業有成,而且還有壹段甜蜜的愛情。他的妻子張梅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他們也是在健康課上認識的。張梅聽說王青松的健康課很有名,所以他想去湊熱鬧。沒想到幾乎是壹見鐘情,再加上兩個人的學識、談吐、性格都很合適,很快就談了戀愛,結了婚。
事業愛情雙豐收的王青松本,本該享受生活,卻在迷茫中迷失。生意越來越大,但王青松對這種喧鬧的生活感到有點厭倦。張梅非常理解丈夫的感受,所以王青松決定嘗試另壹種生活方式。
於是,王青松在河北邊境找了個荒山承包了下來。他想告別過去的日子,隱居在山野。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王慶過去幾年賺了幾百萬,現在卻要去窮山溝,連張梅都跟他瘋了。很多人認為王青松是三分鐘熱度,壹定會後悔。
但是王青松認真地做了。他結束了健康課,和妻子在山裏定居下來。夫妻倆雇了幾個幫手,在山上開墾了幾十畝地,養豬、羊、雞,挖魚塘,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基本上從不下山。
壹年後,這對夫婦有了壹個可愛的孩子。壹家三口在山裏自由自在地生活著,日子過得很愜意。孩子們活潑可愛。他們每天在山裏和動物玩耍,無憂無慮,他們壹家人就這樣度過了快樂的十壹年。然而,隨著孩子們壹天天長大,走下坡路的問題成了王青松夫婦不得不考慮的事情。
第三,生活的羈絆
如果妳問王青松本人,他當然不想下山,但他必須面對許多實際問題。首先,壹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是,他們的積蓄幾乎耗盡。十壹年來,他們雖然有耕地,養了牲畜,但無法完全獨立於外界,很多生活用品都要定期從山上采購。如果只有夫妻,怎麽湊合?但是有了孩子之後,孩子在山裏僅靠這些東西是活不下去的,經濟壓力壹下子就起來了。
就這樣,我進不去,出不去,只是暫時感覺不到。其實錢已經花的如流水。十壹年來,他們壹家三口竟然花掉了350萬的積蓄。如果這樣下去,他們將生活在空曠的土地上。
另壹個問題是為了孩子。他們的孩子都十歲了,整天都是壹個人在山裏,沒有壹個玩伴。即使夫妻倆受過足夠的教育,孩子還是需要了解學校生活,進入正常的社會環境。不然夫妻倆要是有個三長兩短,孩子這輩子不就完了?
經過深思熟慮,王青松最終做出了壹個艱難的決定,下山回到以前的生活,他的隱居終究帶著遺憾結束了。
然而,最難的不是下山,而是下山後的生活。他們從小就沒有和外界的孩子接觸過。他們能適應人群中的生活嗎?獨自生活了十壹年的王粲·宋慶和他的妻子下山後如何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這壹切都讓人擔憂。
每個人都會羨慕鄉下的隱居生活,本質上是因為社會壓力太大,所以人們才會想要過清清白白的生活。但人是依賴社會的,尤其是現代社會,人很難脫離人群獨立生活。陶淵明也在詩中說:“心遠自偏”,只要他們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即使周圍的環境受到幹擾,他們也能保持平靜。
王青松不得不回歸社會,這是無奈和現實的。生活從來不是由詩組成的,但大多是瑣碎的。無論是在市區還是在鄉村,生活的本質從來不會隨著環境而改變。向往很容易,生活卻很復雜。在追逐詩和遠方的時候,要想得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