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代研究,史前大洪水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應該是黃河下遊,這是大禹治水最重要的地點。傳說大禹在兗州劃定九州,有道理。
兗州的“燕”字,來源於兗水。延水,又名吉水,是古代四大瀆神之壹。在古代,節約用水非常重要。古人把能入海的有獨立源頭的河流稱為“瀆神”。
《爾雅》中提到的四瀆:江、河、淮、冀,是古代單獨流入大海的四條河流,“冀”指的是節約用水。河南濟源、山東濟寧、濟陽、濟南都是以濟水命名的。
吉水源於河南濟源市吳王的太乙池。吉水流經河南省和山東省流入大海。隨著歷史的推移和地貌的變化,東漢王莽時期,吉水被幹旱堵塞,而唐高宗又恢復了開放和幹旱。黃河多次改道,南侵,逐漸沖入吉水河床,入海。
黃河下遊,大清河(原東平湖至黃河口)和小清河(從東阿鎮董熙湖流入黃河的壹小段河流,稱為小清河)是元吉水的老路。
黃河以“好淤、好決、好運”著稱,有“三年決口兩次,百年改道壹次”之說。據統計,在1946之前的幾千年裏,黃河決口泛濫1593次,大改道26次。最北分流過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端經過淮河,進入長江。
黃河挾帶泥沙形成的堆積地貌是決口的根本原因。1855黃河決口前,魏源發現黃河兩岸地勢南高北低,認為黃河決口北低是必然的。黃河有沒有泥沙,並不完全取決於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
洪水期海灘淤積,枯水期河道淤積,河床長期擡升。黃河水少沙多,水沙嚴重失衡是黃河問題的癥結所在。自周定五年以來的2600年間,黃河下遊經歷了壹個由北向南、由南向北擺動的大循環。
有無數的突破和轉移。壹般來說,金夢是頂點,在北方的津市和南方的淮河這樣大的三角洲上,就是黃河的分流和遷移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