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每個角色代表了不同角色的態度。
整部電視劇裏,有李大釗、陳獨秀這樣積極為國家尋求出路的人,也有易白沙先生這樣對國家前途悲觀的人,但妳要說他不是英雄嗎?不,他也是壹個英雄。
伊白沙曾經說過?我看不到這個國家有任何出路?這也是當時許多文人面對中國時局的絕望。最終,易白沙先生選擇跳海自殺,為國捐軀。這個結局在之前的劇情中就已經鋪好了。早在他回國穿上的時候,易白沙先生就曾對中伏先生說過,他想成為屈原那樣的人。
伊白沙先生是千千成千上萬的文人在走投無路時堅持信仰的寫照。每壹個王朝覆滅後,這些文人都會為國盡忠,因為找不到出路,只好帶著信仰生死與共。
第二,先賢的不同選擇,也是國家的不同探索。
不管陳延年和陳喬年之前堅持什麽。無政府主義?,還是李大釗、陳獨秀堅持?馬克思主義?,還是胡適先生所堅持的?實用主義這些看似不同的方向,其實是當時最先覺醒的壹群人為國家尋找出路的努力。無論這些道路最後是否成功,背後都是無數仁人誌士不斷嘗試和修正。
那時候誰也不知道,最後呢?馬克思主義?真的會成功嗎?當時都希望為未來的中國找到出路,讓陽光照進來。
第三,即使是最不起眼的角色也有巨大的意義。
在覺醒的年代,每壹個無用的角色,紳士的妻子們展現了無數在革命下為國家犧牲家庭的偉大女性,每壹個揮舞旗幟維護國家主權的工人、農民、學生,都是全民最終覺醒的重要基礎。正是這些小勢力成就了最後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