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懷慶府(今河南焦作)的賦稅是河南八府中最高的。顧在《日知錄》中寫道:“河南八州,惟懷慶小,糧重。”明朝鄭德年間,何湯(懷慶府狀元)說:“懷慶農田比河中其他州最窄,稅糧最多;其人之地亦可知”(《懷慶賦誌》卷五《田賦》)也是根據《河北道書·劉祠銘》所作。
直到嘉靖四十年,河北劉舒才深切感受到清福等府的田賦不均。經過多次申報,懷慶的稅收總額減少了四分之壹。從洪武初年到嘉靖四十年,近200年的苛捐雜稅和苛政,加上當地俘虜對土地的侵占,給懷慶府的百姓帶來了沈重的災難。
朱元璋為什麽單單對懷慶府征收這麽重的稅?
民間有個傳說,古懷慶府因為兩面牌被朱元璋宰了。但據清道光《修武縣誌》記載,發現這個“兩面派”傳說與歷史相去甚遠。《清道光修武縣誌》卷六《河北道書劉祠碑文》寫道:“洪,這說明朱元璋進攻懷慶地區(當時叫懷孟路)時,當地百姓並不是“兩面人”,而是積極協助元軍統帥帖木兒對抗明軍。眾所周知,元末政治黑暗,政府武力勒索,土地高度集中,百姓苦不堪言。百姓應該支持朱元璋,但為什麽懷慶人會和殘暴的孟淵站在壹起?
據《元史》和《懷慶府誌》記載,懷慶府是忽必烈的唐木易(君主收稅的私鎮)。元仁宗即位前,曾長期與生母住在懷慶府。仁宗帝制後,懷孟路為了表示自己的好運,改為懷慶路。這也是懷慶名字的由來。仁宗的繼承人都是仁宗的後代,對懷慶還是有特殊的感情,還是很照顧懷慶的百姓。可見,在元代,懷慶府與皇室的淵源頗深。
此外,在懷慶地區,除了出現了被後人譽為“元中壹人”的許衡。只是在武學方面,薛叔和陸璐通過了科舉考試,成為了元朝的重要官員。其中,薛叔還娶了元妃,被稱為“薛”。最後到了元末,是察汗帖木兒和帖木兒父子的勢力範圍。守備將軍關,也是“收散料,務為種種”,又“熟起義時自捐”(平章正官墓誌銘),所以懷慶百姓對元政權普遍有好感。
而這正是痛恨孟淵的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平定天下後,朱元璋將懷慶府的賦稅增加了三倍。這是明代河內知縣王益在《災序》中說的:“高帝平災,懷府護特木吉兒抗。帝已立鼎,三倍懷慶之量。”
將“清”字從懷孟路改為懷慶路,透露了元皇族對懷慶的深愛,但也觸怒了朱元璋,使懷慶人民遭受了近200年的重稅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