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2 12 2月29日20:31:34發布:閱讀問題答案。
《燃燒的月亮》遲子建
太陽不太懂養生。只要出來,它永遠都是圓圓的臉,笑得沒心沒肺。當它笑得適度,花兒開得旺盛,莊稼長得喜人,人們並不討厭它;而且有時候太熱情了,造成天下大旱,農民會覺得不體恤。至於月亮,它有修行之道,完美的時候就是完美,不足的時候就是不足。它的完美總是由大虧和小虧換來的。所以,失落不壹定是壞事,它往往是為輝煌時刻養精蓄銳。
在家鄉的夜晚,壹本書,壹杯自制的五味子汁,會帶給我踏實的睡眠。但是在滿月那天,情況就大不壹樣了。透過窗戶的月光進入屋後,沒有打招呼就仰面躺在我身旁的空位置上。它不安地躺著,跳動著,閃爍著,然後伸出手輕撫我的睫毛,把幾縷月光送進我的眼睛;揉了壹會兒鼻子,然後把月華的芳菲送了進來。被月光攪得只能睡壹覺醒來。
月光和月光不壹樣。春天的月光像剛剛鉆出壹些葉芽的草地;夏日的月光,在空氣中流淌,妳抓住它,妳的手就像壹把油脂;秋天的月色,像湖面的壹面平鏡,像古琴彈出的聲音;冬天的月光雖然又細又白,但落在雪地上就像新印的年畫。相比較而言,冬春之交的月光沒什麽特別動人的。雪不會化,草不會長出來。此時的月光也給人壹種猶豫和退縮的感覺。
就是在這樣壹個乍暖還寒的季節,壹個月圓的日子。當我回到住處時,月亮已經升起來了。因為醉酒,滿月前就上床了。淩晨三點左右,我被口渴驚醒。床邊的小書桌上壹般會放壹杯開水。房間好像亮了,我起來拿杯子的時候,發現杯子的壁像春節的樹枝壹樣在晃動。我以為月光很喜歡玻璃,所以我在上面畫畫。喝完這杯被月光感動過的水,很過癮。
回到床上的那壹瞬間,我有意無意地望向窗外,立刻被眼前的壹幕驚呆了:天啊,月亮是怎麽掉到灌木叢裏的?我見過的明月,不是日出時在山頂跳躍,就是半夜高懸。我從未見過月亮棲息在森林中,仿佛伸手就能抓住。也許月亮並不那麽明亮,因為它走了壹整夜。它看起來毛茸茸的,但它很亮,不刺眼。天氣晴朗溫暖,更像壹盞懸掛在樹梢的燈,靜靜地燃燒著。那些還沒有發芽的樹,本來是蕭瑟的,但是夾在林中的月亮卻把它們映得亮堂堂的,仿佛壹夜之間,樹又煥發了青春。枝頭的枝幹像壹幅開滿白花的畫,滿月、樹林、斜枝、光影隨意灑落,又像壹首意境幽雅的詩。
看到這樣的月亮,回到床上怎麽能不被美驚到?雖然睡著了,但是睡了壹會兒,醒來想著什麽。只要睜開眼睛,妳就會在幽暗中向窗外望去——啊,月亮還在樹林裏,只是更低了。再睡壹次,再醒壹次,再看壹次,也不知道來回多少次。月亮終於沈入了林地,從壹盞燈變成了壹堆篝火。這是那天晚上對月亮的最後印象。
第二天完全醒來的時候,天已經大亮了,沒有了滿月時的神聖景象。經歷了所有的雪卻沒有變綠的樹,看起來是那麽的單調。雖然我找不到月亮的蹤跡,但我知道它已經因為燃燒得太過忘我而失去了生命力,在接下來的半個月裏,它會壹點壹點地虧錢。當它枯萎成壹彎月牙的時候,它真的會壹點壹點的復原,填補失去的地方。它完成後,不會因為壹次次遭受損失而停止燃燒。而且,月亮知道,沒有燃燒,就沒有涅槃重生,就沒有新壹輪的儲存和健康,就沒有再次燃燒的精彩。
我怎麽會想到,在記憶中最糟糕的賞月季節,我看到了月亮被上帝扔進了凡間?如果我完全清醒,這樣的景色即使進入我的眼簾也不會令人嘆為觀止。正因為我看到的壹切都在黎明與黑夜之間,在夢醒之間,所以月亮才美麗。
閱讀燃燒的月亮的答案
1.作者筆下的春夜滿月美在哪裏?
答案:①美在掛月的位置;②美在於優雅的意境,充滿活力;③美在於燃燒的形式及其變化;美存在於真實和混亂之間。
2.從全文來看,作者在第三段描述了冬春之交月光的特點。這是什麽文字及其功能?
回答:寫作,想先推廣(或者設置懸念);功能,對照下面寫的春夜圓月的景色,突出了燃燒的月亮所創造的生機和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愛和贊美。
3.在第三段總結四季月光的特點,說明寫四季月光與寫《燃燒的月亮》的關系。
答案:①特征,淺綠色;飽滿豐滿;平靜安詳,悠遠寧靜;清新明亮。(2)關系,因為我們關心和熱愛月亮,才能發現“月亮燃燒”的獨特美;因為熟悉月亮,所以能了解豐富深刻的人生道理。兩者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或者說前者是後者的鋪墊)。
4.作者在論述月亮的盈缺、燃盡和儲藏時,包含了怎樣的人生思想?
答:①人要樂於奉獻,造福他人;(2)只有不斷吸收和滋養,才能成就人生的精彩。
5.這篇文章語言靈動清新,意味深長。試著舉個例子,欣賞壹下。
回答示例:“月光穿過窗戶...我只能睡壹覺醒來”,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月光生命,表達作者的愛。
全文中段落1.1~3的作用是什麽?
答:為春夜所見月鋪路。
2.文章裏有很多對比。找到壹個並解釋它的功能。
回答:開頭把太陽和月亮做比較,突出月亮有很好的修行方法。同時引出月亮這個寫作對象,為寫月亮做鋪墊。
3.《半夢半醒間的月亮》有何妙處?
回答:月亮就像掛在樹梢的壹盞燈,不那麽明亮,看起來毛茸茸的,發出朦朧的光。那些還沒有發芽的樹,原本壹片蕭瑟,被月亮映得亮亮的,仿佛壹夜之間煥發了青春。月亮沈入林地後,從燈的形狀變成了篝火。
妳認為文中的那句話能反映作者的主旨並陳述理由嗎?
答:“沒有燃燒,就沒有灰燼;而骨灰是生命必不可少的養分。”在這句話中,作者想表達的主題是,人應該勇於奉獻,甚至犧牲自己來造福他人。人生因付出而精彩,人生因造福他人而精彩。像月亮壹樣,不會因為屢敗屢戰而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