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節氣過後,就是神經痛的發作期,如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等。在此提醒各位朋友,壹旦生病不要緊張,可以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治療。
三叉神經痛是面部某壹部位的陣發性、短暫性劇烈疼痛。此病多發生於面部壹側的前額、上頜骨或下頜骨。疼痛常突然爆發,表現為閃電般、刀割般的難以忍受。該病發病年齡多在中年以後,女性患者較多。其病因病機多為風寒邪氣之感,局限於面部經絡,導致經絡拘牽,血液循環受阻,突然疼痛。《蘇文巨痛論》說:“寒入經絡遲,而不能哭。客在脈外,血少,客在脈中,氣受阻,所以痛。”此外,肝氣郁結,肝火郁結,飲食不當,食滯生熱,肝胃火沖面及身體陰虛,家務勞動傷精,導致陰虛火旺,從而導致了本病的發生。此外,牙齒、口腔、耳鼻等疾病也可誘發此病。在治療過程中,要究其病因,辯其癥狀。對於感覺寒冷的人,要疏通氣血;肝胃郁火者,可瀉肝胃之火;陰虛火旺者,宜用滋陰降火之法。針灸對這種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的疼痛。多為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側踝關節灼痛或針刺痛。嚴重時疼痛如刀割,活動時加重。此病屬於中醫“痹證”範疇,痹證有不通之意。其病因無非是風、寒、濕侵入經絡,導致經絡氣血不通。根據臨床癥狀的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以感覺普通感冒為主,並有遊走性疼痛者稱為痹證;以感受寒邪為主,疼痛劇烈者,稱為痹證;以感受濕邪為主,表現為口苦、麻木、嗜睡的稱為“之”;急性發作伴有發熱癥狀稱為熱性關節痛。凡患坐骨神經痛者,應根據上述四型辨證施治,疏通經絡氣血瘀滯,祛風散寒除濕,調和營衛,解痹。
就肋間神經痛而言,是壹種常見的自覺癥狀,表現為壹側或兩側肋部疼痛。中醫稱之為“脅痛”、“靈樞五邪”,說:“邪在肝,則兩脅俱痛。”《論蘇文藏氣法時間》也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少腹。”從病因上看,肝臟位於脅肋區,其脈絡分布於兩個脅肋,所以肝有病時往往會出現脅肋疼痛的癥狀。而肝為風木之臟,性喜調郁。情誌郁結,肝氣失疏,絡脈不通,經氣不暢,則可引起脅痛。如果肝氣郁結持續時間較長,則氣滯血瘀,或絡脈因墜而淤滯,也會導致瘀血和脅痛。不管是什麽原因,從根本上說都與肝氣不適有關,所以治療離不開疏肝行氣、活血通絡的原則。
谷雨節氣氣溫雖然以晴暖為主,但早晚時冷時熱。早出晚歸的人要格外照顧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谷雨節氣的飲食調養要體現天人相應、食藥合壹的營養理念,尤其是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在選擇食療時不應誤用食譜。下面是幾個常用的藥膳養生食譜:
三色湯:
材料:黃豆芽2根,姜絲20g,紅辣椒1個,植物油,白醋,濕澱粉,雞湯,鹽,香油,味精。
做法:油鍋燒熱,黃豆芽翻炒幾下,加入白醋翻炒至八成熟,出鍋待用;鍋內加入雞湯和姜絲,紅椒燒開,再次燒開,加入豆芽,鹽,濕澱粉勾芡,倒香油出鍋。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比較適合肌肉攣縮,腰膝疼痛的人。
註意:患風寒濕的人不宜吃柿子、柿餅、西瓜、芹菜、生黃瓜、螃蟹、田螺、蚌肉、海帶等寒涼食物;熱痹患者不宜食用胡椒、肉桂、花椒、花椒、生姜、蔥白、白酒等溫性化火之品。
黃鱔:
材料:生鱔魚1斤(兩塊),糖22斤,番茄醬1斤,幹澱粉1斤,黃酒,白醋,鹽,蔥,姜,濕澱粉,香油和蒜,花生油2斤。
做法:將鱔魚宰殺、開膛、去骨、去皮,切成2寸、5分的塊,用刀塞斜切成兩段(兩端不短),再切成條(壹端不切),用黃酒、鹽、蔥、姜浸泡,然後將幹澱粉壹根根排好;將番茄醬、糖、白醋和濕澱粉放入碗中,加入壹些水制成調味汁。
大火燒熱炒鍋,將1斤油倒入炒鍋至八成熱,將鱔魚抖入鍋內炸至金黃色,取出放盤,鍋內留少許油,下蒜泥煸香,倒入調好的醬料,倒入香油,澆在菊花魚上。
功效:補虛、祛風濕、強筋骨。特別適用於體虛、風寒濕痹、痔瘡患者。
人參蒸鱔魚:
材料:鱔魚1000g,黨參10g,當歸5g,熟火腿150g,鹽,紹酒,胡椒粉,姜,蔥,味精,清湯500g。
做法:黨參、當歸洗凈浸泡切片備用;鰻魚切好後,去除內臟,清水洗凈,開水燙壹下,撈出,刮去粘液,切去頭尾,再將肉剁成6厘米長的段;將熟火腿切成大塊,姜、蔥洗凈,切片、段備用。
鍋內放入清水,放入壹半姜、蔥、紹酒燒開,然後將鱔魚段倒入鍋內,焯水後撈出,放入湯碗中,將火腿、黨參、當歸放在面條上,放入蔥、姜、紹酒、胡椒粉、鹽,然後倒入雞湯,用紙巾泡好,放入蒸籠蒸1小時左右至熟。
功效:溫養氣血,強筋骨,活血通絡。多用於風寒濕痹引起的腰膝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