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道德經》各章的讀書筆記怎麽寫?500字

《道德經》各章的讀書筆記怎麽寫?500字

很多人覺得我這個年紀不適合看這本書,其實不然。《道德經》的讀者可以是任何年齡的人。根據自己的經歷和生活經歷,會有不同的感受。由於其深刻而獨特的哲學視角,我被深深吸引住了...

《道德經》只有5000多字,後人將其分為81章。雖然字數不多,但卻是精彩的壹章,用詞細致。可謂是壹本奇書。道理自然是“玄而又玄”的,所以很多人看“道”而嘆息。這並不奇怪,畢竟這本書包羅萬象,涵蓋了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智慧、人生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

國內外很多人為《道德經》寫書評,也有人為它寫書。比如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不讀《道德經》,就不知道中國文化和人生的真諦。”再比如日本的流川良郎,他認為這本書有壹種獨特的魅力,給了在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不堪的人壹種神奇的力量。的確,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就像壹棵枯萎的幼苗,渴望吸取《道德經》的精華。畢竟人類的虛榮心和欲望充斥其中。而我們也沒有足夠的定力去打坐,凈化自己的內心。無私又自私。所以要學道。

如果我問妳“道”是什麽,妳可能會講很多東西,別人會聽得雲裏霧裏,甚至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麽。似乎沒有人能給陶壹個標準的解釋。老子在第壹章的開頭就解釋過:“道可為道,而為不凡。”名字可以點名,很有名。“換句話說,如果道可以說,那它就不是壹個普通的道。我們很難理解道,所以追求道的人不多,成道的人更少。基於此,眾所周知的道教徒,多是看破紅塵,入空門的和尚道士。如果是這樣,這本書的意義就太淺了。當我皺著眉頭,對道毫無概念的時候。第八章“善如水”讓我想起老子認為“道”如水,為萬物之善而不爭,為萬物之惡。豁達,包容天地,無欲布施眾生,豁達渡眾。道如水,潤物細無聲,水是道的壹種體現。但它所承載的道只是其中極小的壹部分。

那麽,我們如何理解道呢?

“道”似乎很難解釋。我們經常使用“道”,但我們不知道它的意思。在科學上,我們不知道壹個人為什麽會長壽,所以我們給了壹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因為有時間。在這本書裏,只用了壹個“道”字深刻地詮釋了人的壹生,簡單卻又精煉。同樣,在已知的科學中,我們知道質子中有誇克,誇克中也會有東西,甚至!我們不知道,所以用道來形容。對於人們無法解釋的事物或事物,這本書給出了壹個簡潔卻確切的答案——道。老子說:“人應隨地,地應隨天,天應隨道,道自然。”這個“自然”是什麽意思?“自我”就是自由本身,“然”當然也是如此。所以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根本不需要模仿任何人,那麽道就是宇宙及其規律的本源。

道養育萬物。以地球為例。道使萬物各司其職,進化出壹個穩定的生態系統,有死有生,有生有死。不要讓他們中的任何壹個太高興或太虛弱。植物腐爛後可以成為天然的營養物質,為下壹棵生長在這裏的植物提供充足的養分。食草動物靠這些植物填飽肚子,鳥類和食肉動物用這些東西充饑。這些動物死後,為新的植物創造養分!壹切從根源出發,所以壹切都簡單明了。道大到宇宙的形成,小到電子的運行。星球的公轉自轉是有規律的,是循環的,是不間斷的,是規律!電子的有序排列是規律!也許會更容易被理解,被接受。然而這只是我的解讀,我對道的理解只能說是簡單的。道就像數學中sinα的函數形象。雙方的作用永無止境,周而復始,我們只能不斷探索……去尋找道的真諦。

有些人可能認為我們人類是個例外,因為我們擁有高超的智慧和先進的技術。既然人類有如此先進的技術,為什麽“生物圈二號”的實驗還是失敗了?道理很簡單,人類永遠無法超越自然和道!如果我們壹再違反道的規律,反其道而行之,那麽我們就會受到道的懲罰。妳沒看到人類壹意孤行的後果嗎?頻繁的地震以前從未發生過,氣候異常越來越嚴重...人類把自己和大腦略大於其他動物的道相提並論,卻不知道道的智慧是妳難以琢磨的。它滲透著壹切,而這些東西又被道所包容,可以說是“萬奇之門”。

在這壹點上,我們應該知道如何按照道的法則行事。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但我們只能適當的釋放,不能為所欲為。其實就是道家所謂的“無為”。不作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作為。也就是說,在不違反道規的情況下亂來。有些人被欲望沖昏頭腦,胡作非為。比如重慶的文強,本是壹個維護人民利益的好官,卻經不起金錢的誘惑,壹發不可收拾,因此身敗名裂,在獄中度過了壹生。在青春期,我們有時會為了虛榮而互相攀比,穿名牌的衣服,戴昂貴的首飾。其實他們不明白:真正美好的東西是不需要任何裝飾的。更確切地說,他們不懂道。過度的貪婪只會讓妳陷入痛苦。商紂王後宮佳麗數不勝數,還得搜羅民間佳麗,吃肉喝酒隨便。妳要設酒池肉林供消遣,百姓不堪其擾。因此,吳王伐紂,推翻了商朝,所以後來人們稱紂王為無情無義的昏君。虛榮心往往對人有害。《項鏈》中的女主角為了虛榮心花費了十幾年的青春。道讓萬物茁壯成長,無欲無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利益萬物,不求回報。在我們這個充斥著金錢和欲望的社會,我們缺少的是自私自利的好品質。火熱的欲望讓我們很難靜心,凈化內心。道的無窮智慧告訴我們,要活得自在,必須“至極至,至靜至誠”。

不要讓欲望和虛榮控制妳,理性對待外界和自己的內心,不要偏離道的規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所欲為”,做任何事,只要遵循道的規律和規則。

《道德經》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奧秘就在於妳自己去讀。每個人讀的時候都能得到不壹樣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