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成長的密碼

成長的密碼

為什麽我稱之為“成長代碼”?我想這是我們作為父母對孩子了解的基本知識。了解了,才能對壹個真實的孩子的成長有壹個根本的了解,而不是跳進某個問題。

對我來說,從雲端看到光明,意義重大。其實孩子已經完成了作為人的第壹步,就是有頭有手有身體有腿,會吃會睡,就是動物了。但接下來需要21年才能完成這個人從低級到完整的人格特質。

成長的密碼就是孩子如何經歷不同的成長階段,每個成長階段要完成什麽任務。我們要理解它,在關鍵階段給予幫助,最終幫助孩子完成所有的成長過程,成為壹個人格健全的正常人。

我們知道這個密碼,至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會犯大的錯誤,因為壹旦犯了壹些錯誤,可能要用壹個孩子的壹生去彌補。比如母子之間的聯系,比如安全感的建立等等。

這也是我把這個話題作為教育視頻系列第壹講的重要原因。

孩子的成長分為三個階段,三個七年成就壹個孩子的壹生,每個階段是七年:

在童年,孩子每天都在改變和成長,它是我們人格的基石。成年人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有童年的印記。所以我們會花更多的時間來討論,童年會更詳細?

第壹階段?1-7歲童年完成了精神萌芽期的成長。

人在母體內10個月完成了他的物質成長,成為具有人類五官的人。接下來要用前七年的時間來完成精神結構。

0歲壹歲安全關鍵期

懷孕十個月後,壹個嬰兒在母親的身體裏出生了。當來到壹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它的第壹生存本能就是尋找安全感。所以它需要和媽媽在壹起,聞它熟悉的味道,媽媽的溫度,母乳的甘甜。同時,它的身體是無序的,它的信息無法過濾,所以它需要壹個安靜的環境,壹個有序的環境(秩序是建立安全感的壹個要素)。

安全環節是孩子人生的基石。作為壹個寶寶,它首先要感覺到安全,才能起航。所以在這裏,我不贊同西方人把孩子和父母分床睡的習慣,也反對我們中國的老人說孩子幾個月不停哭鬧,就不管了,壹會兒就好了。在我兒子出生的幾個月裏,我會對他的壹舉壹動做出反應。沒有什麽比媽媽溫柔的聲音、呼吸、體溫和奶香更能讓寶寶安心的了。有時候會很吵。比如我記得我兒子2個月大的時候是黃昏,晚上就開始哭。這是因為他的生物鐘還沒調好,想睡就睡不著。妳能做的就是抱著它,愛撫它,直到它睡著。我記得這期間有壹個月。

孩子的完整感會對人的壹生產生重要影響,很多人壹生都在追求。

從0到1歲,孩子要經歷從口、手、腳的敏感期。以便到達由每個神經元的刺激形成的鏈接。

什麽是敏感期

舉個例子,當蝴蝶是剛出生的幼蟲時,可以通過幼蟲對光的敏感程度來判斷。它會爬到有光的地方吃樹葉。然後,當它長大到足以找到葉子時,它對光的敏感性消失了,孩子也是如此。當它餓的時候,它有它的敏感。到了三到六個月的時候,孩子會用嘴去品嘗壹切,這就是發育。但如果妳阻止他,他的學習能力會在敏感期後下降。通過這種學習本能,刺激它的神經元,刺激的神經元越多,大腦發育越快。我有壹個德國朋友,他的妻子來自中國。兩個人為了給孩子吃沙子吵架。爸爸堅持讓孩子們想吃就吃。這就是他正在探索的。媽媽說這是不可能的。最後的約定是,妳要吃,爸爸帶著吃,媽媽不去。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需要感覺器官和大腦非常恰當的配合,大腦被高度調動起來,創造出適合個體的思維。通過這種探索,感官刺激,大腦的樹突開始鏈接,心智模型開始建立。刺激越多,建設越豐富。

手的敏感期是為了壹張紙而畫紙,扔東西。腿的敏感期就是要走路的時候,踩上去凹凸不平的地方。這些都是它在探索和嘗試不同感受的東西。

1-2歲開始向外探索。

2歲就煩。把抽屜裏面翻出來,把東西翻出來,整齊的東西亂七八糟。這是孩子開始探索之旅的時候,要通過這些來感知空間、物體和質量。兩歲時,大腦將壹歲時建立的信息加工成思維和因果關系的邏輯關系,為以後的行為建立關系。因果關系沒有很好的建立,邏輯思維無法處理信息。連接的能力是在兩歲時建立的。

主要任務是學會說話,語言發展的過程其實也是壹個全方位精神形成的過程。兒童的語言是在與情感交融的生活場景中習得的,所以發展出來的語言不是幹話。因此,旅行是刺激語言發展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孩子的經驗來源於自然環境中的真實事物。它對這些物質有真實的感受,這些信息會和她的思維互動。

不要說方言,不要說寶寶的語言,讓孩子壹開始就學會正確的語言,壹種別人能聽懂的語言,這對他的正確交流極其重要。

2-3成長的第壹個煩惱期

2歲前探索這個東西是什麽,2歲後開始探索自己能做什麽。

孩子開始探索物與物、物與人、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2-3歲第壹次面對成長的煩惱,因為這個探索比以前復雜很多,他有很多不理解和煩惱。其實每七年在1/3的階段是很痛苦的。他們想脫離原有,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但目前能力有限,阻礙了他們的發展,突破心智,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最主要的是什麽:

第壹,秩序敏感期是指兒童內部秩序不被理解,兒童感到痛苦。

這個時候,孩子會刻板地遵守家裏的壹些安排,穿上壹些衣服,建立物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往往不被成年人理解。

第二,孩子對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無法實現感到難過和憤怒。

比如壹個孩子必須自己去桌子上拿東西,他現在的身高夠不著,卻不會讓別人幫他。在這個階段,大人經常會說:這孩子怎麽這麽別扭?是它在探索,但它還是不明白這超出了它的能力。它不明白為什麽大人能,我不能。但也許有壹天它會突然明白,站高壹點就好了。壹旦它意識到這壹點,它的思維就會上升到壹個更高的層次。

第三,孩子與大人的互動,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得不到認可,產生痛苦。

第四,發展環境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造成孩子的厭倦、迷茫、抑郁。

我們應該去學習,去理解,去冷靜的面對它的成長,去理解,去傾聽,去創造壹個環境,幫助它度過第壹個成長的煩惱。

這時候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用平靜的情緒面對它,傾聽,認可它的感受,等待。

2-3歲也是它的想象力開始啟動的階段。我在德國兒童電視節目裏看到兩個角色。壹個是男孩。他總是有壹個想象中的夥伴,他的父親有時會和這個想象中的朋友說話。另壹個是勞拉,她有壹個想象中的伴侶,長得像她哥哥。我兒子還有壹個想象中的伴侶,就是他的袋鼠。父母要學會和孩子的想象力壹起生活,並把它融入到家庭生活中,不要冷嘲熱諷,也不要忽視它。

3-4尋求友誼

3歲,這個時候我們正在上幼兒園。孩子們應該開始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有了朋友,他們會很在意誰跟誰玩,誰不跟誰玩,學會如何融入群體,這對於人類這樣的群體動物來說,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個階段,如果能讓孩子和不同年齡的孩子相處,他的社交能力可以得到更多的發展。所以德國很多幼兒園都是混齡的。

玩耍成為孩子關註的焦點。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通過遊戲與夥伴建立社會關系的主要途徑。比如這個時候,孩子會特別喜歡玩家的家,這也是他把家裏熟悉的社會關系運用到生活中的原因。全世界的孩子都在家裏玩,這難道不是壹件很神奇的事情嗎?

孩子很多時候會有朋友和沒用的朋友,就像我兒子有壹天回來跟我說,* *今天他跟我說再也不跟我做朋友了。

這時候,大人千萬不要義憤填膺,也不要誇大其詞,冷靜肯定他的情緒,“哦!妳壹定很難過。我小時候也經歷過。。"經過多次的友情得失,孩子的自信心大大增強。

4-5壹群人的探索

這個年齡的孩子不再只需要壹個朋友,大部分會三五成群的聚在壹起玩,卻不會學會交流,會有情緒和抵觸,然後向父母哭訴。家長有時候太在乎孩子,也不確定孩子說的是真是假,所以會責怪學校或者其他家長。而父母的這種情緒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讓孩子覺得自己真的被虧待了。這種情況下,家長只需要聽,妳的孩子就像那些小動物壹樣在爬,在扭,在咬。他們試圖與不同的人交流並建立友誼。聽,然後孩子慢慢學習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

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任何荒誕、可笑、搞笑的東西,這是壹個創造力旺盛的時期。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創造力的發展。孩子們進入壹個神奇的現實環境。

這個階段對於男生來說可能更明顯。這個時候,兒子每天纏著我講很多荒誕離奇甚至無關緊要的事情。我們會壹起彌補的。家長壹定要重視這個成長階段,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孩子受益的重要價值。但是我這個年紀犯的錯誤——對兒童畫的誤解。我的兒子在幼兒園畫畫時總是感到沮喪。他說他總是畫不同的畫。我覺得可能是他兒子在這方面欠缺了點什麽,放棄了。這裏的誤區是,兒童畫和成人畫是不壹樣的,畫是他內心的壹種表達,所以不能以形象來認識兒童畫。而且繪畫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過程。這裏推薦壹本《從畫中培養孩子》。

5-6歲探索藝術

我們可以看到,孩子逐漸從低級走向高級,從物質走向精神,從單純的精神層面追求高級——藝術。

很多家長認為,為了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應該很早就讓孩子學習舞蹈、美術、音樂。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的附件和工具。最重要的是孩子內心有沒有可以表達的東西。

德國在小學之前沒有學過任何樂器,但是從18個月開始,他們讓孩子感受節奏。兒子學琴的時候咨詢過德國的鋼琴老師。。。

會對文化感興趣,自然會畫畫。這裏特別推薦壹本書,《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孩子的成長,其實濃縮了我們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爬行到直立行走,從語言到文字再到藝術的整個發展過程,在文字出現之前,先出現了繪畫。繪畫是孩子們在沒有學會寫字時的情感表達。所以,畫畫不是畫壹個形象,而是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我有個同事的女兒,去參加了繪畫班的入學考試,然後老師讓她畫畫。那天下雨,她畫了壹整頁各種顏色的點。她媽完蛋了,她肯定會失敗。老師問她:妳畫了什麽?她說這是彩色的雨。最後,她作為最年輕的學生被錄取了。是她內心所表達的。

“從畫中培養孩子”繪畫是孩子心理和生理全面發展的需求,成人要能“聽”到兒童畫。

所以,在給孩子選擇藝術探索道路的時候,希望家長能夠理解孩子為什麽要探索藝術,然後找到符合這個理念的培訓老師或者班級。它理解孩子,能聽到他們,而不是滿足妳。

那麽我們為什麽需要用藝術來陶冶孩子呢?

我把壹個故事叫做OTC?

藝術在我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是壹堂課就能沖出來的,必須要培養和滋養。如果妳希望妳的孩子有競爭力,有豐富的精神,請從小就讓藝術滋養。

推薦三本

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

365藝術理念與兒童古典音樂繪本

非主流小升初

準備上學。

學習習慣的準備,對壹些學校紀律的熟悉等等。

過早灌輸知識的不利影響

教育是壹門藝術,由這樣的學生,這樣的家長,這樣的老師組成。沒有最好的學校,只有適合自己的學校。

6-7入學

18歲牙齒開始脫落,說明孩子準備進入學習階段。

德國孩子符合入學標準的條件是站直,用左手摸右耳。如果他摸了,說明孩子具備了入學的生理和心理條件。如果沒有,他無論年齡大小都做不到。

為了適應學校生活,壹般孩子需要六個月的時間來適應學校生活。

在德國的學校,壹年級可能是幼兒園比較密集的班級。沒有作業,學習主要通過故事展示。

在這個階段,我們已經完成了。我們已經幫助孩子們完成了從物質到精神心靈的框架。

從0歲到現在,0-1歲大腦神經元通過外界刺激連接,學會走路。

1-2歲,認識事物,邏輯思維簡單,學習語言。

2-3歲?探索事物之間的關系

3-4歲?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友誼。

4-5歲?建立群體友誼,處理更復雜的關系。

5-6歲?去精神層面探索藝術。

6-7歲開始學文化。

妳會發現,這些都是需要孩子通過自己的探索去做的,而不是我們教就能做到的。蒙臺梭利指出:所有的新生命都有預定的生理功能,我們教孩子成長的速度遠不及他自己的探索。是上帝給孩子學習的機會。時過境遷,學習的機會也就過去了。因此,在整個童年時期,父母所能做的,或者應該做的,就是了解孩子各個階段獲勝功能的發展特點,並在關鍵時刻給予關鍵幫助。。

那麽,敏感期過了,還能補嗎?當然可以,但是要痛苦和代價大得多,比如安全感,對孩子拒絕的接受,對危險的感知等等。

每次說到這個,總覺得很無奈。我們常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我們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輸在了對教育的無知上。

接下來,孩子將走向更大的社會,他將學習知識和技能,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走向完整的人格,而我們父母的角色也將隨之改變。

第二階段?7-14歲男孩——痛苦掙紮的成長

7-8

歲?開始調皮喜歡幽默,那麽家長老師要學會用幽默的話和他們交流,有時候表現出妳比他優秀?有點聰明

8-9

歲?已經適應了學校生活。

歲是壹個很痛苦的階段,我第壹次開始質疑自己。

9歲之前,孩子認為家庭是壹個整體。即使在此之前家裏發生了什麽變故,比如父母離婚,也不會對他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9歲的時候,他開始懷疑壹切。“這是我媽媽嗎?我是他們生的嗎?”這些問題都會出現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9-10

歲?9歲以後,孩子的個性開始顯現。這是壹個很痛苦很無奈的年代。9歲以後,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方法。

?該是對嬰兒時間說再見的時候了

10-11

這個男孩女孩青春期前最美好的階段,叫做希臘時間。

11-12

孩子18歲的叛逆期開始出現。在這個階段,他們的行為必須受到嚴格的約束。“這是妳的學習任務,妳必須完成”沒有任何解釋和借口。

這裏註意,不像5-6歲的溫和方式,從現在開始必須用嚴格的方式約束他們。

12-13

18歲的女生開始談戀愛,但是男生還是很幼稚。

13-14

18歲,青春期的心情跌宕起伏,前壹秒是快樂的,下壹秒是痛苦的。從這個時期開始,他們要和父母劃清界限,不再和父母在壹起,和父母不壹樣,個性化表現越來越強。

也就是說,我們進入了壹個令其他所有父母頭疼的叛逆期。至於叛逆,我們還有壹個專題。以下只是幾個觀點。

1)不要消極對待,感覺好壹點就好。其實孩子的叛逆會越來越嚴重,妳用這個借口放棄了自己努力的可能。叛逆會反復,二三十歲都會有。

2)如果安全感和價值感是在童年實現的,叛逆期的問題會少很多。

另外,如果第壹階段做得安全,第二階段問題會少壹些。相反,如果第壹階段做得不好,反叛會更嚴重。我接到過很多家長的咨詢,很多問題表面上是表現問題。其實我深入談後會發現,還是親子關系問題。很多時候,改變親子關系成了我的壹劑良藥。沒有辦法,這就是事實。所以,我還是非常非常建議妳在孩子的童年多花些時間和心思,以後的路會越走越順,否則妳還是要還債,更不要說多加利息了。

3)叛逆的孩子缺乏成熟的情感,不能理性的處理各種挫折,所以不能很快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哈佛的壹位大腦研究教授研究了她的兩個叛逆的孩子,她認為孩子的大腦在這個時候其實是不成熟的。

4)放棄對孩子的控制,妳會獲得更多的控制權。

重視教育,不要說教,讓孩子覺得和妳這個家長在壹起可以學到很多生活中有用的知識,他會接受妳的建議。

5)保護孩子的自尊,因為自律始於自尊。

6)家長要學習。如果妳發現妳的孩子不聽妳說話,妳的語言不再新鮮,妳需要學習。

如果沒時間看,也可以利用空余時間聽聽我的分享。

第二階段,妳要開始準備和孩子的分離。他不會再粘著妳,但妳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才能獲得孩子的尊重。

總的來說,對父母來說是更大的挑戰。

第三階段?14-21歲獨立人格的形成

14-18

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思考人生,對世界充滿懷疑。在這個階段,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找到並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個階段接受的教育對人生影響深遠。

如果壹個人沒有自學的能力,他在青少年時期接受的教育觀念,壹生都很難改變。

換句話說,高中學習的重要目標是幫助孩子樹立人生目標,而不是高考。我覺得這是對中國家長的極大諷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做什麽,是80後、90後面臨的最大問題。正如李開復老師所說:雖然他們有幸生在自由選擇的時代,但時代並沒有給他們選擇的智慧。

兩個例子:

到了18歲,孩子真的是從壹開始就做好了終身學習的準備。

而我們18歲,完全沒有目標和方向。以前高考是有目標的,現在什麽都沒有。該玩的時候我們沒有玩,該學習的時候我們沒有好好學習。我小時候長得不像個孩子,但我從小就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