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並重。
“以‘光’字為醫心之藥,以‘沒藥’字為醫身之藥。”曾國藩在養生問題上有這樣壹個經典的總結。他盡力做到身心兼治,口身兼防。主要思想是優先考慮養生和治療心臟,“沒藥”壹詞應該盛行。他曾在《家書》中指出治療身心的具體方法。“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陽之惡是恨,陰之惡是淫。治愈身體的方法是阻止它的痛苦。正義之惡意味著暴力,柔軟之惡意味著緩慢。對待嘴巴的方法就是警告,說話小心,吃飯小心。這個數字的醫學維度是什麽?”“沒藥”這個詞貫穿了他的壹生。治心的關鍵是除怒除欲,治身的關鍵是除暴緩,治口的方法是慎食節食。
曾國藩患有牛皮癬、耳鳴、失眠、眼疾等常見慢性病,但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吃藥的。他的兩個兒子和曾體弱多病。但是,他還是告誡他們不要隨便吃藥。同樣是五年四月十日,曾國藩上書兩個兒子,“雖多病,只宜靜養,不可攻宜賓。莊雲升:‘天下聞之,不能治天下。’東坡把這第二語言當作養生之道。如果熟悉小學,品味“宰予”二字的訓詁,就知道莊與蘇都有順其自然之意。”他說,“保持健康就是統治世界。如果壹天吃幾次藥,常年平白無故化妝,輕裝上陣,不停出汗,就會像對待秦宋壹樣,失去大自然的美好。"
所謂“在錯誤中”,指的是自由和包容。這就是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曾國藩用它來教育孩子養生養心,通過輕松寬容來養心,也就是他所說的“寬仁”。相反,隨意吃藥是違背自然規律的,是“肆意攻擊和砍伐”,從外部幹擾身體。他用蘇東坡的詩進壹步闡明了原因:“東坡關於羅敷的詩說,‘子夜雄心,坐於黃亭’。”接下來的“救”字,與莊子的“又有”字不謀而合。蘇氏兄弟父子皆談養生,竊老竊幼,故稱子有大誌。以妳的智慧,難道看不透這個旨嗎?雨兒從睡覺到吃飯都在努力學習。看似膚淺,實則自然。以後不要掉以輕心,妳自然會強大。"
蘇東坡壹生經歷曲折。然而,他可以對這壹切壹笑置之,所以他必須保持健康。曾國藩也希望孩子們以蘇東坡為榜樣,不要輕易吃藥。只要舒服,自然就會健康。
同樣,他用“沒藥”這個詞來勸告他的弟弟們。同年七月二十日,曾國藩對姬帝曾國保的病情傾向深感憂慮,但他喜歡隨意服藥。他說:“我在國外待了很久,讀了很久。每次都是我勸人,不吃藥才是上策。”他還說:“我剩下的擔心不是我的病,而是吃藥。我真誠地避免服用m。
俗話說,藥到病除。但是,曾國藩始終認為,好藥治不了那該死的病。很多時候,病在心裏,再好的藥也無濟於事。失眠是長期困擾曾國藩的疾病。他認為失眠主要是因為心氣失衡,非常嚴重,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是註意力的表現就是用調理心臟的方法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