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人和醫生的關系(有很多中醫因素)?

人和醫生的關系(有很多中醫因素)?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大學等。

中醫養生原則

在養生思想的指導下,前人在養生實踐的基礎上,建立了中醫養生活動中必須掌握和遵循的壹系列基本規律。遵循這些基本原則對於養生目的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主要包括:調理陰陽,調和臟腑,疏通經絡,保存陰精,養心養性,調理天氣,理氣。

1.調理陰楊燦調和陰陽,陰平陽為秘,可使人體筋脈通暢,骨髓堅實,氣血通暢,內外協調,邪氣不能侵入,耳聰目明。

2.與臟腑和諧,和諧協調;人體五臟功能相對穩定、協調。因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的臟腑功能的綜合反映,養生首先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之成為壹個有機的整體,充分發揮其生理功能。

3.通經就是讓人體經絡之氣暢通無阻。人之所以成為壹個有機的整體,是因為經絡縱橫交錯,出入表裏,貫穿上下,連接五臟六腑,直達肌膚肌肉。通過經絡的溝通和聯系,人體的氣血得以循環,臟腑得以相通,陰相交,內外得以相通。如果氣血不流通,臟腑之間的各種聯系就會受阻,就會發生疾病。

4.保存陰精,即陰精。三者之中,精是生命之本,因為“精則氣盛,氣則氣盛。”精氣不足,則虛弱無力,臟腑功能失調,諸邪易侵。

5.重養精神《黃帝內經》明確指出:“得精神者昌,失精神者亡。”中醫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它掌控著精氣,精氣是生命的根本。在人生的過程中,神容易動,容易耗,難在靜,難在內。所以歷代很多人都主張保持清靜安神來強身防病,抗衰老延年益壽。

6.順石天是中醫學“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的壹條重要養生原則。所謂“順石天”,就是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其適應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從而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外界自然環境發生異常變化,人體的調節功能不能適應,人體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就會被破壞,就會發生疾病。

7.《黃帝內經》提出了“百病生於氣”的論點。這裏的氣指的是氣,即氣以四種形態上下運動。氣的病理變化與全身的病理變化有關。要維持好的生活,壹定要註意觀察體內的氣運行是否正常。漲了就漲,跌了就跌。想出去就進去,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以上論述的養生七原則貫穿於中醫養生活動的各個方面。我們必須深刻理解保健的原則,並靈活運用到保健活動的各個方面。這樣,我們就可以“竭盡全力,活到100歲。”所以要根據不同的體質選擇不同的養生方法。

★★★陰虛體質養生法

●物理特征

形體消瘦,面色潮紅,口幹咽燥,心緒不寧,手足發熱,失眠多夢,大便幹燥,小便黃,喜冷飲,脈數,舌紅少苔。或伴有幹咳少痰、潮熱盜汗(肺陰虛);或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心陰虛);或腰酸、頭暈、耳鳴,男性遺精,女性月經稀少,面色暗紅(腎陰虛);或者脅痛,視物模糊(肝陰虛)。

●養生原則

滋陰清熱,滋補肝腎,陰虛體質關鍵在滋陰;五臟中,肝藏血,腎藏精,與下焦共居,所以滋補肝腎很重要。

●養生方法

精神調理:這種體質的人急躁,常心煩易怒,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的原因。所以要遵循《黃帝內經》中“靜而空”、“守神在內”的大法。

環境調節:這種人瘦瘦的,但是瘦熱的,經常手腳發熱,口幹咽燥,怕熱喜歡冷,冬天容易感冒,夏天不舒服,炎熱的夏天要註意避暑。

飲食調養:滋陰潛陽宜清淡,少食油膩、厚燥之品。

★★★陽虛體質養生

●物理特征

體白胖或面色蒼白,總怕冷怕暖,四肢乏力,小便長,大便稀,口淡,唇白,常自汗,脈弱,舌質淡胖,有齒痕。人很容易受寒生病,可以看做怕冷、四肢冰涼,或者腹部持續疼痛,喜歡溫壓;或身體、面部水腫,不宜排尿;或腰酸、冷痛、清谷;或宮寒引起的陽痿、遺精、不孕;或胸背痛,咳嗽心悸;或者夜間尿頻,大小便失禁。

●養生原則

溫補脾腎散寒,陽虛關鍵在補陽。五臟中,腎為陽之根,脾為陽的生化之源,故應重點補之。

●養生方法

精神調理:中醫認為陽虛是氣虛的進壹步發展,所以陽氣不足的人往往表現為情緒不佳,容易悲傷,所以壹定要加強精神調理,善於調節情緒,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

環境調節:這種體質四肢冰冷,喜暖怕冷,不耐秋冬。所以陽虛的人要特別註意環境調節,提高人體抵抗力。

飲食護理:多吃具有壯陽功能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鹿肉等。按照“春夏養陽”的原則,夏天可以每伏吃壹次羊肉湯,以此來加強人體的陽氣,當天地興旺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