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立秋節氣如何正確養生?

立秋節氣如何正確養生?

立秋

1,宜祛暑養陰。

立秋後,晝夜溫差增大。飲食上,要堅持祛暑,多吃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熱上升,容易傷津。因此,飲食上宜滋陰潤肺,可適當吃些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制品等軟食,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粘稠的食物。此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後生吃大量瓜果,容易引發腸胃疾病。所以脾胃虛寒的人要註意不要吃太多。

2、調理脾胃

調理脾胃應以清熱利濕、健脾為主,使體內的致病濕熱從大便中排出,恢復脾胃的功能。脾虛的人往往食欲不振,四肢乏力,面色萎黃。秋季不妨適度吃壹些健康益胃的食物,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壹個夏天下來,人的體力消耗很大,尤其是壹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所以在選擇食物的時候,不能太涼,比如西瓜、梨、黃瓜等。,少吃點。

3.重在滋陰補虛。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沈,精神倦怠懶動,運動就會出汗,食欲下降,舌淡,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做水或粥是最簡單的方法。

如果面色蒼白,口唇蒼白,夜熱盜汗,皮膚幹燥,舌紅無苔,則屬於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葚煮粥,燉雞湯、肉的時候也可以加點。

如果顴面潮紅,口幹咽幹,盜汗,小便少而紅,便秘打結,舌紅少苔,則為陰虛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藥、百合等。,而且煮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4.調整心情,謹防秋燥

進入秋季後,天氣漸冷,氣候幹燥,容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為六淫之邪,是秋季的主氣。幹燥,容易消耗體液。口幹舌燥、鼻塞咽痛、皮膚幹燥、大便幹燥、易怒等壹系列常見癥狀,醫學上稱為“秋燥綜合征”。

要達到內心的平靜,精神的安寧,心情的舒暢,就要避免感到悲傷,即使遇到悲傷的事情,也要主動去化解。同時也要收斂壹下,適應秋天的平靜氣氛。人體若違背秋斂之氣,則傷肺氣。秋季肺氣受損,冬季會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的秋季養氣、收氣和冬季養氣、儲氣能力都不夠強。

5、需要預防“空調病”

立秋後,辦公室裏的空調依舊,但人們在享受微風涼爽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是立秋後,早晚天氣較涼,壹不小心就會出現腹痛、上吐下瀉、感冒、腰肩酸痛等癥狀。立秋後,早晚天氣寒冷,不容易長時間開空調。晚上最好不要開或者只開除濕。這樣既能降溫祛暑,又能預防空調病。二、空調環境下的人經常喝姜茶。身體虛弱的人可以在辦公室準備壹件外套“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