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端午節的活動中,自古以來,漢族人就用五顏六色的絲綢包粽子,包裹手腳和手腕,用苦楝葉包粽子,采摘艾葉和菖蒲,取蟾酥,塗雄黃酒,調制朱砂酒,采摘各種草藥,掛鐘馗畫像或印上辟邪的符號,等等。
五彩絲絕不是五顏六色的絲線,而是由壹定的紅、黃、藍、白、黑絲線組合而成。五月初五,大人把它綁在胳膊上。或做成五色絲綢手鐲,纏在孩子手腕上或掛在蚊帳和搖籃上。
五彩絲,又稱五彩絲。古老而通俗的名稱有諸索、諸索等。綁在蚊帳和搖籃上的,也叫萬轉繩和保健繩。早在東漢時期,應劭的《風俗演義》中就有記載,把它綁在手臂上,可以避兵避鬼,預防疾病瘟疫。在《續漢書》和《後漢書》中,朱鎖和五色印章被用作午後三時這壹天的門飾,這被認為是抵禦邪靈的手段。五色帛的五色代表五行,漢代信奉五行陰陽學說,五色代表五個方位,有驅邪迎吉祥的神秘作用。青色是木,代表東方,紅色是火,代表南方,黃色是土,代表中央,白色是金,代表西方,黑色是水,代表北方。動物是象征,東邊是青龍,南邊是朱雀,西邊是白虎,北邊是玄武(龜蛇),中間是黃龍,都是靈物。五色絲綢能辟邪、瘟疫的象征意義遠比實際功能明顯,因為沒有具體解釋為什麽這些顏色能消災除疾。可見這是民間信仰中具有魔力和象征意義的神奇之物,與艾蒿、菖蒲、雄黃在節日中使用的醫療作用明顯不同,純粹是出於民間信仰和吉祥的需要。
小孩子用五色絲紮脖子,纏手、腳、腕,俗稱長命索、續命索、百年索、健康索。遼代北方民族婦女中午在手臂上系上五顏六色的絲綢,俗稱相思結。遼代女子將五顏六色的絲線紮成人發,紮成發髻,又稱長命線。遼金皇帝穿五色絲綢,也叫長壽絲。江南用紙和絲綢把菱角方疊起來,再用五彩的絲綢包裹起來,逢年過節互贈禮物。婦女們把這種叫做“芳芳”的節日裝飾品戴在胸前,以顯示她們在婦女工作方面的成就。這些習俗與避兵避鬼、消除疾病瘟疫關系不大,更多的是從正面祝壽。這是端午節在驅邪避疫的同時,祝賀和祈求長壽的正面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