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聽同學說起拍這部電影的人時,我覺得這應該是壹部為了吸引眼球的怪誕恐怖電影。菊花和嘴交換?沒有眼睛?但是我真的看完之後,感覺很壓抑,好像不理解,好像有點感動但是不知道為什麽。
影片的奇思妙想,配色的夢幻,配樂的悲涼,還有壹點跳躍性和知識性的劇情,真的很符合它強調品味卻又清新的標簽。
看過電影情節的朋友都知道,就不贅述了。其中,最戳我淚點的是勞拉,壹個沒有眼睛的女人。她天生沒有眼睛,眉宇間有壹層扁平的皮膚。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它被稱為先天性隱眼癥,俗稱隱眼癥。
?因為勞拉沒有眼睛,所以她“看到”了世界上更多的人類感情。勞拉從小就被迫住在妓院裏,她從小就開始接待客人。在收到客人送來的壹雙寶石眼後,她經常在工作時佩戴,以隱藏自己的獨特性。寶石之眼對她來說就像壹件薄薄的盔甲。如果妳穿上它,它會掩蓋妳的弱點,妳不會那麽害怕別人的目光。
勞拉的客人從來不讓她碰,只是單方面發泄欲望。人們帶著好奇或者愛好上了她的床(比如片頭演職員表裏的男人是個戀童癖),欲望得到滿足後就轉身離去。她是壹個青樓包裝的奇怪娃娃,打扮得像芭比娃娃,有著迷人的卷發,華麗的指甲,壹屋子的桃色意味。她似乎是作為壹個不需要生命的玩偶而存在的。利潤是她唯壹的價值,沒有人在乎她的心。
勞拉在被拍到幾個場景時,要麽獨自坐在桌前,陷入沈思,要麽獨自下床,熟練地點燃壹支煙。她太孤獨了。和這部電影裏所有的畸形人壹樣,他們面對的最大的悲哀就是畸形,尤其是畸形帶來的孤獨。這種孤獨感太強了,強到屁股女有著不可思議的勇氣在網上上傳照片,不遮不掩地走出門去,試圖融入這個世界。她被拒絕,被嘲笑,被傷害,卻依然渴望;這種孤獨感是如此的強大,以至於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的演員知道孩子會遺傳疾病,他決心生下這個孩子(不管這種行為是否對孩子不公平)。當孤獨太深的時候,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她在給孩子生命,也是孩子在救贖她。
?當勞拉小心翼翼地摸著偷了她寶石眼的胖女孩時,她的臉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她說:“妳很柔軟。”這是第壹次有人願意讓勞拉摸它,也是第壹次勞拉覺得不那麽孤獨。兩個被世俗鄙視的女孩,彼此治愈心靈。
這裏突然想到羅傑斯的正面關註。他認為對求助者無條件的積極關心是治愈人們心理問題的關鍵。現實生活中,人的註意力往往是有條件的。人的友善是有條件的,關心是有條件的,愛是有條件的。相信很多健康的人都經歷過這個,否則不會有那麽多高調回答“由醜變美是什麽體驗?”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或者經歷過孤獨和自卑。但這壹切對勞拉和那個畸形人來說更加殘酷。
勞拉知道她得到的壹切都是有條件的,所以當她想撫摸胖女孩時,她也主動提出把寶石送給胖女孩。
至於這兩個女生的結合,我覺得不壹定是同性戀。他們的結合不是基於性沖動,而是兩個孤獨的靈魂相互擁抱,相互接受的更深層次的情感。
令人高興的是,在故事的結尾,勞拉走出了那個小房間,她不再需要那雙寶石般的眼睛。她可以平靜地坐在人群中,微笑著握住愛人的手。
?願所有孤獨的靈魂得到安慰。
(以下為後續補充,半夜有很多想法)
第二,“有病”的身體和“有病”的心
這部電影中的人物對怪胎大致有四種態度。
1.親人“遮醜”的態度。驢姑娘的父親對女兒出門非常警惕,他想讓女兒永遠躲在黑暗裏。父親的擔心和警惕當然是出於壹種保護的心態,但往往這種不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只進行阻攔的保護只會傷害到女兒。這個世界對她並不友好,連她最親的人都不覺得她“好”“值得愛”。有時候,這種打擊比來自陌生人的嘲笑更殘酷。
2.陌生人的鄙視,嘲笑,傷害。我相信這種情況在生活中還是存在的,不過好在應該不在多數。有些人有“香草美人”情結,認為好的東西壹定要有美的身體,從而妖魔化畸形的人(或者殘疾人),或者把他們放在與我們不平等的地位。他們成為娛樂和玩耍的對象。早期歷史上畸形人的悲慘境遇更慘,比如1840-1940年代流行於美國的畸形秀。雖然這在壹定程度上讓他們獲得了收入,但是這種以撕裂自己的傷口來換取利益的方式是如何在吃肉喝肉的同時傷了他們的心的呢?
命運是殘酷的,比命運更殘酷的是人心。這個特殊的群體確實存在身體的缺失,但另壹方面,壹些健康的人也存在人性的缺失。畸形的人生病了,但健康的人治病的是他的心。
3.家人的“不解”。在與家人的親密關系中,給予物質支持容易,給予精神支持卻很難。不想要腿的紫發少年,愛畸形女孩的男人,都被不理解的家人氣壞了。知道自己是戀童癖的中年男人,無法和家人傾訴,所以在妓院聽了壹個失明女孩的歌就哭了。特殊群體註定得不到多少理解,他們有病,痛苦。
4.壹些溫暖的力量。好在還是有壹些善良的人可以尊重和溫暖他們。從女心理醫生到救了自殺女子的男人,是壹種解脫,也是壹點安慰。
周有句話說得好,“神眼中無殘疾。”
這不是空洞的安慰,而是實實在在的人文關懷。世間肉身有痛苦,但在上帝面前,無所謂。他只看到我們真誠的靈魂,而不是破碎的肉體。
第三,為“變態”正名
這部電影有壹個好處就是讓普通人眼中的標簽化人物有血有肉。電影裏有戀童癖。壹般來說,壹提到戀童癖,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壹個猥瑣的中年男子,他隨時準備侵犯兒童。
戀童癖是性變態,但不能說所有戀童癖都是變態。(但是那些殘忍傷害孩子的都是變態,原地爆炸!電影中,戀童癖父親為了不傷害自己的孩子,選擇了離開自己的家庭,但當他希望在妓院得到滿足時,內心卻充滿了矛盾。他進壹步傷害親人,退壹步傷害親人。兩難常常被用來判斷更高層次的道德感。正是因為兩難,才需要妳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才能看清壹個人的內心。當父親知道自己是戀童癖,客觀上已經無法控制,難以改變的時候,他選擇了背負罪責,離開家人。不能說這種選擇在政治上完全正確,但也是對家庭的壹種保全。
精神障礙或性取向異常的人往往被貼上不正常的標簽,所以他們在人們眼中就是壹個扁平的人形牌子,沒有其他人格,沒有血肉,沒有感情,甚至思維混亂。這種想法太看不起人了。
有心理障礙和性取向異常的人,如果觸犯了法律,傷害了別人,壹定會受到法律和輿論的懲罰。但如果他們沒有觸犯法律,沒有傷害他人,那麽沒有人有資格對他們進行惡意的評判。
最後,不管他是畸形、殘疾還是智障,他都和我們壹樣。無論社會給他們貼上什麽標簽,請記住,他首先是壹個人,然後才是其他身份。
第四,對特殊人群的態度
我曾經認識壹個特別有同情心的女孩。每當她在路上遇到壹個壹瘸壹拐的路人或壹個拄著盲人拐杖的人,她必然會註意,然後嘆息。啊,那個人真可憐。我為他感到難過。
我覺得同情不是壹個很好的詞,它有壹種雙方不平等的意思,壹種俯視的意思。同情往往是帶著優越感的憐憫。會讓妳覺得親切,但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很多人崇尚同情,認為同情是壹種美德,是人性之光。不,* * *愛是。同情是壹種先入為主的情緒,意思是“我看到妳的痛苦,我知道妳有多辛苦,我能理解妳的感受”,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人類不是化身,無法達到這種程度的通感。而* * *愛情是建立在尊重對方經歷的基礎上的。“我不是妳,我沒有經歷過妳經歷過的壹切。我想我不能完全理解妳的感受,但我願意盡力從妳的角度理解妳。”
另外,我覺得特殊的人不希望沈浸在群眾的同情中。刻意的關註只會讓人覺得不舒服。對待他們不要歧視,也不要過度同情。只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幫他們壹把。把他們當成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是最好的尊重。
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