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38年至70年代,由於外商抑價,絲茶陷入危機,華商虧損倒閉。蘇州和漢口的銀行轉回了幾十萬個賬戶,這意味著虧損或赤字。壹旦發生擠兌,必然會因為收不回貸款而倒閉。胡雪巖經營的“阜康”錢莊,因為被外商騙了錢,最後倒閉了。全國性的信貸危機影響了整個金融業。20世紀初,主要從事豆油生產和出口的營口“東升和”第五商業銀行倒閉,欠洋行、戶行、票號500多萬元,其中票號200萬元。外資銀行和家庭銀行以抵押方式放貸,各有各的特權,貸出去的錢幾乎都收回來了;匯票銀行是壹家信貸銀行。雖然是債主團成員,但連壹半都沒追回來。繼“東升和諧”之後,上海又掀起了壹股橡膠熱。在這場風潮中,“源豐潤”和“義山園”的銀行相繼倒閉,欠下數百萬公私資金,再次引發銀行業信用危機。清末以前,銀行經營方式的致命弱點是只做信用貸款,不做抵押貸款。大量貸款沒有任何材料擔保。在經濟危機和政治動蕩時期,收不到貸款的風險極大。
許多公司因為管理不善而倒閉,通常會拖累借錢給他們的銀行。每次經濟危機來的時候,很多銀行都因為擠兌,收不到款而倒閉。
遇到了強大的競爭對手
清末以前,雖然成立了中國商業銀行、浙江興業、四明等十幾家商業銀行,都對山西的銀行構成了競爭威脅,但爭奪銀行的主要競爭者是官商合辦的戶行、交通銀行和部分省屬銀行。因為戶部銀行(後改為大慶銀行)具有代理國庫、收取官款和雄厚資本的職能,可以控制市場。過去銀行號收匯和收匯的公務幾乎都是由戶部銀行接手;由於戶行在金融行業中具有壟斷和控制功能,對票號的經營有很大的影響。在市場競爭中,戶部銀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或降低貸款利率,銀行號不得不跟風,直接威脅到銀行號的生存。盡管如此,在清末以前,銀行仍然擁有相當大的權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銀行經營方式的落後性越來越突出。銀行是經營存款、貸款和匯款的銀行業。作為銀行業,除了自有資本,其發展的規模取決於存款的發展。更多的存款,更多的貸款;貸款多了,收入利息多了,除了支付存款利息,利潤也多了。這是壹個方面。另壹方面,如果儲戶辦銀行,因為貸款收不回來而無法支付存款,那麽貸款越多,倒閉越快。此外,財政利潤大部分歸於財政部的銀行,銀行賺取的利潤日益減少。“船漏偏逆風”。山西票號終於在辛亥革命戰爭中遭受了致命的打擊。
辛亥革命期間,許多商業城市,如漢口、成都、Xi、太原、京津都經歷了戰爭。工商業以及貨幣和銀行數目不可避免地遭受損失。北京是銀行吸收資金最多的城市,占其存款總額的30%。結果山西銀行擱淺倒閉,從北京分號開始。戰爭和革命帶來的經濟危機導致許多銀行倒閉。在壹片倒閉聲中,除了大德通、大德恒、三晉元、大聖川等四家銀行外,山西22家銀行拿出大量現金應對辛亥倫子擠兌,繼續營業。由於無力應對擠兌風潮,日升昌等十幾家銀行相繼倒閉。大德通、大德恒、三金元、大聖川四家銀行又延續了二三十年,最後也難逃倒閉的命運。
從“富甲天下”到身敗名裂,金鋼終於在歷史舞臺上完成了這場人生悲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