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看破紅塵”的定義,學者們壹直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解釋壹:所謂“看破紅塵”,是指認識、了解、領悟世間的道理,從雲煙般的繁華生活中隱退到森林或山野中自由、樸素、自然的生活環境中。顯然,這是壹種相對積極正面的解釋,是中國古代文人受道家自然無為思想影響,以及後來隱士厭倦了官場虛幻的富貴生活,向往山中田園生活時常用的。古往今來,踐行者也不少,如商代末年、周初著名的伯夷舒淇,以“棄經尊莊,不顧禮法,崇尚自由”著稱的晉代“竹林七賢”,向往田園牧歌式生活的東晉隱士陶淵明,各個朝代棄官歸田的隱士等等。這類“看破紅塵”的主要特征是:性格往往放蕩不羈,反對虛偽的儒家倫理,崇尚自然和養生之道,不喜為官,日常行為不拘小節,是中國道教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解釋二:所謂“看破紅塵”是佛教術語,其定義可分為兩種。壹種是更積極正面的解釋,意思是要有壹顆包容的心,用自己的心去原諒眾生。每壹個學佛的觀念,永遠不會看眾生的過錯。看眾生的過錯,總會汙染自己。妳是不可能修行的,也就意味著妳永遠不會看破紅塵。另壹種是比較消極負面的解釋,意思是壹個人無欲無求,不再眷戀世俗,失去了感情,有了六根清凈,所以壹旦看破紅塵就出家了,出家的都是看破紅塵的人。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只關註那些消極看破紅塵的人,即上述定義中第二種解釋更為消極的定義中的崇拜者和修行者,而那些積極看破紅塵的人往往缺乏關註甚至視而不見。為什麽?是因為,壹方面,就像剛才說的,“看破紅塵”這個詞似乎註定要出家。另壹方面,常說“看破紅塵”的人,多是日常生活中因自身感情遭遇重大挫折的人。他們無法面對理想與殘酷現實的反差,性格往往相當鮮明,大多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在殘酷的打擊面前逐漸對世間的壹切感到極度厭倦,於是試圖通過“看破紅塵”來逃避現實,而“看破紅塵”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出家。但是,最重要的壹點是,因為他們的經歷往往不可避免地會被鄰居關註,卻又幫不上什麽忙,只好飯後嚼舌頭,評頭論足。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雖然出家不是壹件壞事,但是圍觀的人也是迷茫的,無奈的,不確定的,所以關註的人越多,談論的人越多,傳播的就越快。另壹方面,人們並不關心那些棄官歸田,隱居鄉間,或者自小無緣無故出家,甚至為了修身養性而自願出家的人。即使關心,也大多只是帶著懷疑的眼光推測:“棄官歸田或隱居鄉間的人,要麽在官場失意,要麽碌碌無為;而那些從小出家的,要麽年少無知,要麽腦子有問題;對於真正為了修身養性而想出家的人來說,要麽是在世間混不下去,所以出家為生,要麽肯定是因為學識和見識太差而在世間失意,卻想混個方丈和佛學壹起出名。”等等,眾說紛紜,莫衷壹是。
。。。。。既然“紅塵”指的是俗世,也就是熙熙攘攘的俗世,那麽上述德高望重的僧人真的成功擺脫了俗世的糾纏嗎?如果是,為什麽在佛門的清靜之地還被同門追殺?所以在我看來,任何壹個還活著的人,都不可能“看破紅塵”,從此消除壹切人間煩惱。只有死人才能做到這壹點!
但是,我們已經知道,“看破紅塵”的真正意義在於認識、了解和理解世界的現實。換句話說,所謂“看破紅塵”的本質,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以透視世間真相。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組成的,或者是由人類組成的社會或集體。既然如此,為什麽壹定要成為佛教徒才能“看破紅塵”?在這個世界上,通過努力,我依然可以“看破紅塵”,讓自己的生活充實、從容、寧靜!
正如壹位哲學家所總結的那樣,生活通常會經歷三個層次的心理和實踐階段:
第壹個層次和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個階段,每個人都會經歷,但思考問題往往很簡單,生活很正常,沒什麽可做的。如果妳過著平庸的生活,除了相對貧窮,妳不會遭受什麽大的挫折。
第二個層次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在這個階段,大多數人也會經歷,因為每個人都想有所作為,只是程度不同。但在這個階段,人的思想會因夢想與現實的反差而劇烈波動。如果能適當調整,壹般都會好的。如果不能及時調整,他們很可能會有極端的想法和行為。於是有些人會從此“看破紅塵”,厭惡世間壹切,專心逃避現實,最後踏入佛門。
第三關: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個層次的人其實是從另壹個角度“看破紅塵”,只是選擇的方式和道路不同。到了第二階段,他們頂住了各種壓力和煩惱,終於揭示了世間的壹些真相,內心又變得平靜。他們能夠坦然面對壹切,無論是好是壞,從容應對,也就是我剛才說的,達到了“看山還是看山,看水還是看水”的境界。其實這樣的“看破紅塵”才是真正的“看破紅塵”。
。。。參考資料:
/2009/0318/10 _ 91676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