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醫包括針灸和按摩嗎?

中醫包括針灸和按摩嗎?

是的。

中醫泛指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中醫在mbth中又稱為中醫、中藥。它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診斷和預防的學科。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中醫理論基本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後在歷代得到總結和發展。此外,對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醫學、韓國醫學、韓國醫學、越南東方醫學等,都是在中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抗擊疾病的經驗和理論知識。它是在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自發辯證法的指導下,通過長期的醫學實踐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將人體視為氣、形、神的統壹體。它通過“望、聽、問”的方法,探索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分析病機及臟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氣的盛衰,進而得出病名,總結證型,並根據辨證制定“汗、津液”原則。

發展歷史

中醫,也就是相對西醫而言。在西醫流入中國之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而是有壹個獨特而豐富的稱謂。

形式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理論已基本成型,出現了解剖學和醫學的分支,采用了“四診”。治療方法包括卞氏、針灸、煎藥、艾灸、引導、氣體分布和許願。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可以追溯到黃的經典《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之壹,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經典。同時是研究人體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理學的醫學巨著。理論上建立了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斷、治療、養生、運氣等理論。後來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開始使用中醫養生。

發展

東漢時期出現了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他早已明白“八綱”(陰陽、表裏、虛實、寒熱),並總結出“八法”。華佗以精通手術和麻醉而聞名,他還創立了健身體操的“五禽戲”。到了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和經驗,收集了5000多個方子,進行辨證論治。由於他的最高醫德,他被尊稱為“藥王”。

繁榮的

唐朝以後,中國的醫學理論和著作廣泛傳播到朝鮮、日本、中亞和西亞。

龍門石窟的藥方中刻有許多唐代的藥方,多達150多種。使用的藥物大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質。處方涉及內科、外科、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的藥材都可以在民間找到,大大方便了百姓。這些藥方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病,也可以治療疑難雜癥,如:治噎方子可以治療食道癌。其中有95個方子被壹位日本學者收錄在10世紀的《醫心方》中,可見其價值和影響。《方耀洞方》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方子,在中國醫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宋朝時期,宋朝政府建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學科幾近完備,統壹了中國因抄寫而造成的穴位紊亂,並出版了圖經。

下降

金元以來,中醫開始走下坡路。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學派,逐漸取代了經典中醫學派。李時珍成書於明末的《本草綱目》標誌著中醫藥物學的衰落。同時,蒙醫和藏醫都受到了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方醫學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比如徐軍寫的《東方醫學的寶藏》。

自清末以來,中國不斷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的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的發展。國內很多人提倡醫學現代化,傳統中醫受到了很大的挑戰。人們開始用西醫體系的思維模式來審視它,中醫陷入存廢之爭。同屬於中國醫療體系的日本醫學和韓國醫學也是如此。

喚醒

自2003年非典以來,古典中醫開始出現復蘇跡象。

在文革時期,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範例,得到了中國* * *政策的支持和發展。現代中醫仍然是中國常用的治療疾病的方法之壹。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了醫學界的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明對緩解術後疼痛、孕期惡心、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牙痛等有效,且副作用極低。然而,關於慢性疼痛、背痛和頭痛的數據是模糊的或有爭議的。世衛組織認為,許多針灸和壹些草藥的有效性已經得到科學雙盲研究的有力支持,但其他傳統療法還需要進壹步研究,尚未研究的傳統療法的安全性和危險性不容忽視。2002年5月26日,世衛組織公布了“2002-2005年全球傳統醫學研究戰略”,邀請全球65,438+0,80多個國家將替代醫學納入其醫療政策。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和革命始於20世紀90年代。新的中醫哲學觀包括三種中醫哲學觀:整體觀和辯證觀,以及新挖掘的第三種中醫哲學觀:相似觀——分形理論。

2018,10,1,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藥納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大綱。新納入的有關中醫的信息將寫入《全球醫學大綱》(11版)第26章,主要解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並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