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彭山不遠,過岷江大橋到彭祖,就能到達江口鎮。順著河口五裏長街,到府河與南河匯合處,江面極寬。這裏有壹個著名的遺址,只有江面,沒有遺跡,那就是張千船申銀臺遺址:
在濱江路的壹側,有五棵挺拔的銀杏樹。這裏,就是著名的江口崖墓博物館,也叫彭山韓亞墓博物館。
1941 5月初,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中央博物館籌備處、中國建築學會(梁思成時任學會法國組主任)共同組成的川康歷史文物調查團,從四川宜賓李莊溯流而上,沿岷江到達彭山。14年6月,調查組開始對江口崖墓進行發掘,所有工作於1942年2月9日結束。* * *清理崖墓76座,磚墓2座,坑墓7座,出土陶俑數百件。後來南京博物館編纂出版了《四川彭山漢代崖墓》壹書,在中外考古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崖墓是漢代流行的壹種墓葬形式,是以雕山為房的仿生人類住宅。《後漢書·馮延川》載:“鑿崖石為Xi騰地,托萊文養仙。”這是文獻中最早的崖墓記錄。到了唐宋時期,因為年代久遠,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崖墓被附為修仙煉丹的“神仙洞府”。南宋大詩人陸遊指出,崖墓是“學古之道者藏丹之所”,所以崖墓披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
江口崖墓開鑿於山中,分布密集,形式多樣,石刻精美,出土文物豐富,檔次高,內涵深遠。
江口崖墓有六種墓葬類型,包括船形墓、橫室豎墓、巖室磚室墓、天井墓和異形墓,又分為單室、雙室和三室墓。從結構上來說,這些崖墓都是由墓、墓、墓組成的。
墓門20米左右,道路旁有承插式排水管。墓門都是仿第壹宅大門,四層過梁,華麗多彩。不僅每層門楣上的雕刻形狀不同,三個墓門上的雕刻也不壹樣。有的裝飾玉檐和拱門,有的雕刻嘉禾曹睿,有的雕刻吉祥動物,有的雕刻歌舞樂師。墳墓,都是清澈而寬闊的,但有些涼爽而潮濕。據說漢朝的人講究養生和死亡。他們相信通過墓葬,靈魂會獲得重生,從而進入未來的理想世界。
墓門上有壁刻,像“圖騰”,兩壁有壁刻顯示死者生活情況,包括生活場景和墓室情況。
漢代墓葬的壹個重要特點是,許多墓葬力求復制和表現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崖墓中,也有前室後寢、左右廂房、廳堂、內室、廚房、壁櫥等。真實地展現了漢代人們的居住風格和生活習慣。每個墓中,都有幾口棺材,有的是陶棺,有的是石棺,用石棺的地位比用陶棺的高。石棺上,也有精美的浮雕。
有幾個墓,我們將逐壹探索。
951號墓,4號墓。墓道長9.2m,寬1.3m,木門高1.65m,寬1.3m。墓室深19.9米,寬1.86米,高1.92米。墓室的入口就像是宅基地的入口,四層的過梁,華麗的雕刻。上面兩層,壹個是三升鬥拱,壹個是兩條魚左右相對遊動。中間雕刻壹個羊頭,寓意吉祥陽剛。
墓室左下壁為雙筒廚房和壁式廚房。然後是高浮雕石狗和帶劍帶盾的武士俑,是墓主人財富的守護者。墓室右側為高浮雕宮頂建築,管瓦、板瓦、五嶺高高升起,下有圓檀木、方鬥,下有高掛帷幔的廳堂,載歌載舞。
墓室左側有兩個壁龕和三個側室,中間有隔墻,每個側室可放1~2口陶棺。最裏面有壹個後屋。屬於家族葬墓。
?進入另壹個墳墓。幽幽的墓,陰森恐怖。我們也小心翼翼地進入。雖然是參觀,但是有點嚇人。進了房間,因為是原始狀態,所以越來越暗。剛用相機(加閃光燈)拍了壹個角落,壹陣“刺”的噪音就過去了,讓人毛骨悚然。當我用手機點燃燈時,我看到地上有幾個鳥蛋——但原來是壹只飛走了的藍鳥。很遺憾我們打擾了它。但是,這也足見這個墓很少有人來過。
像尋寶者壹樣,我們逐漸深入其中...
(信息來源於景點介紹和百度)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