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西方飲食文化的悲哀回憶

西方飲食文化的悲哀回憶

在中國古代哲學和人文倫理中,無論是孔孟的儒家,還是老莊的道家,都追求人生的快樂和享受,所以被稱為“人生哲學”。這壹思想尤其對中國飲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主張“食不厭精,食不厭精”,孟子則認為“食、色、性亦重要”,“飲食、男女、人之大欲皆存在”是人性使然。

熟悉中西飲食文化的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壹書中對中國飲食的評價是:中國飲食文化是壹朵奇葩,集色、香、味、形、味(食物的質地、口感)和營養(食物的健康、養生)於壹體,使人在視覺、觸覺、味覺上得到全面的享受,構成了以美味為核心、以養生為目的的中國烹飪特色。它用料考究,刀工精細,造型逼真,色彩鮮艷,組合巧妙,與食物營養、食物滋補、食物調節同源,具有無可爭辯的歷史地位。

食物,也就是人的食欲,是為了生命的生存和成長;色,即男女性欲,是為了生命的繁衍和延續;這種思想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從人類進化開始,中國人的食物,從幾萬年前,北京人吃植物,花,水果充饑,捕捉野生動物,活吃。從“火上燒肉”到“石上燒肉”,從明火烤到煮、燉、炸;經歷了石烹、陶烹、銅烹、鐵烹,到現在的無明火電烹時代;從天然的鹹、甜、酸、辣、苦五味,到壹菜壹格,各種菜都好吃。中國的烹飪技藝和飲食文化也與時俱進,不斷進化、拓展和豐富。早在兩三千年前,中國人的食物就從原始單調的物理烹飪,發展到了不斷變化的化學烹飪時代,追求風味和口感。

另壹方面,雖然西方烹飪和西方飲食在社會上是現代的,在經濟上是發達的,在人性上是文明的,但迄今為止大多數西方飲食仍處於原始認知和物理烹飪階段,沒有進步和思考改變,其烹飪方法主要是古代的燒烤、油炸、烘烤和生食;常用的調料只是鹽、糖醋加胡椒粉、酸辣醬、番茄醬、紅酒、奶酪。我對動植物成分的了解就更淺了。雞肉、魚肉、牛肉唱主角,面包、土豆掌管我的生活,讓我驚嘆於五顏六色的中國美食。他們不知道,幾千年前,從神農嘗百草開始,中國人就對地球上的動植物有了豐富的認識。兩千多年前,食材中就提出了山八寶、水八寶、海八寶、禽八寶、草八寶的概念。烹飪技藝從單壹種類發展到今天的幾十種,調味也從“鹹、甜、酸”發展到百菜。

這樣,西方人知道自己在食材的選擇、烹飪方法和技巧、使用和調味上都比不上中國,於是在用餐環境、氛圍、排場、禮儀、鏤空、器皿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比如金盤銀燈、刀叉、大杯小杯。雖然看起來整張桌子金碧輝煌,銀裝素裹,表面光鮮亮麗,但不就是吃幾塊面包烤魚配雞腿,紅茶咖啡,蛋糕冰淇淋嗎?用刀叉這麽咄咄逼人,這麽粗魯,值得嗎?西方人也做燭光餐、音樂餐、情侶餐、分子料理等等。他們利用自己所處的氛圍或環境制造聲勢,來掩蓋自己食物的單調和乏味,炫耀所謂的奢華和優雅。結果他們大擺宴席,小擺宴席,味道又差又醜。他們假裝舉杯換換口味,弄得熱熱的,吃得淡然,回家還要弄壹桶麻辣泡面。看看中國人的滿漢全席,九碗大壩宴。壹雙筷子將主宰世界。多麽整潔別致。

因此,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世界烹飪、營養和食品界的有識之士壹再肯定中國烹飪是壹門科學,也是壹門藝術,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法國當代世界名廚保羅·博古曾說:“中國是壹個偉大的國家,中國的飲食有許多博大精深的知識。”因此,西方烹飪界和營養界壹再呼籲“東方飲食絕不要西化”,“為了美味健康,請拿起筷子。”

近幾十年來,中國烹飪和中國人的食物,尤其是川菜,以味美、味濃、味廣、味濃而著稱,鮮、醇、濃並重,以麻辣見長,讓地球居民為之瘋狂,形成了川菜天下第壹的趨勢。壹只脆皮鴨讓卓別林興奮不已。壹盤糖醋脆皮魚,讓基辛格博士掃盤;家常豆魚讓舒爾茨忘乎所以;宮保雞丁,很難吸引默克爾來成都拜師學藝,在農貿市場買到正宗的辣椒、花椒;奧巴馬夫人吃了火鍋、魚香肉絲、麻婆豆腐、水煮牛肉等。,這使得西方世界的飲食男女在睡夢中用口水弄濕了枕套。據CNN報道,連續幾年,75%的美國家庭去中國餐館吃聖誕大餐,70%的外賣是川菜。2065438+2007年底,愛馬仕集團舉行年會,為了品嘗頂級川菜,特意將年會地點設在成都郭瑄瑄場老餐廳。尤其是來過成都的外地人,對食材壹無所知,對西方又無可奈何,不知道怎麽做飯,怎麽吃,所以很反感,很惡心,假裝文明,很溫柔。但是到了成都,看到什麽就吃什麽,死貓爛老鼠毫無顧忌。在過去的20年裏,美國、法國、英國、奧地利、挪威、瑞士等烹飪機構和食品研究所每年都來中國學習經驗和交流思想。更多的歐美國家,如《紐約時報》、CNN、法國國家電視臺、英國《金融時報》等高端媒體,紛紛來到中國和成都報道、拍攝電視劇。作者親自接待並陪同了20多個家庭,這是世界對中國美食和文化的認可和風味魅力。

四川省誌?《四川誌》編輯委員會副主編;四川文化人;四川作家。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川菜歷史,三百年麻辣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