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冬季健康美容小貼士
1,甘油可以保護皮膚。
冬天皮膚容易幹燥。可以用1份甘油,2份水,幾滴醋,在手心裏攪拌均勻,摩擦皮膚。用這種方法經常摩擦皮膚,可以使皮膚白皙細膩。
2、蜂蜜可以治愈皮膚皺紋。
冬天氣候幹燥,皮膚容易出現皺紋。如果發現皮膚有皺紋,先用熱水浸泡有皺紋的部位,洗凈晾幹,再塗上壹些蜂蜜,每天兩次,連續幾天,皮膚就會痊愈。
3、香蕉可以治手足皺紋。
先洗洗手和腳。拿壹根香蕉,輕輕揉搓,弄壹個小洞,像擠牙膏壹樣擠出來,在手腳的折痕上摩擦,直到感覺光滑為止。每天晚上壹次,連續幾次後,手足皺紋就會痊愈。
4.鮮姜可以防止凍傷。
將切好的生姜反復擦在冬季易凍傷的皮膚上,每天2-3次,共12天,可預防新發或復發性凍傷。如果已經發生凍瘡(未潰爛),可將生姜擠出姜汁,放入鍋中加熱熬成糊狀,冷卻後敷於患處。每天2-3次,癥狀可減輕或治愈數天。
5.辣椒可以治療凍傷。
用辣椒水摩擦皮膚,增加血液循環,可防治早期凍瘡。將6克花椒切碎,浸泡在30克高度白酒中,10天後制成花椒酒。凍瘡初起,局部有紅腫、瘙癢,可用辣椒酒擦拭,每日3-5次,可收到顯著療效。
6.鳳仙花可以防止凍傷。
將鳳仙花(最好是白花)曬幹,浸泡在高度白酒中(可適當加入壹些尖椒、姜蔥白)制成藥酒,用於擦拭凍瘡患處,療效顯著。
二、冬季保健小貼士
1,飲食宜滋陰潤肺
秋收冬儲,冬天到來,人的食欲普遍增強,所以這個時候記得管住自己的嘴,以免傷胃。飲食應以“養陰潤肺”為主,此外還要“少辛多酸”,多吃核桃、芝麻、蜂蜜等。,能起到滋陰潤肺的作用;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腸胃不好的老人可以早上喝粥益胃生津。
2、冬季進補要科學。
冬季進補是中國流傳千年的養生方法。夏季暑熱消耗後,冬季進補可以很好地滋養身體的損耗,對來年的消耗有很好的儲存作用,使人體更加健康。但是秋冬進補不能隨便進行,壹定要根據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進行,主要是針對壹些氣虛血虛的患者,針對不同的虛弱原因進補的方法也是不壹樣的。
冬季進補,為了讓胃有壹個適應過程,最好先進補,也就是打基礎的意思。壹般來說,可以先選擇燉牛肉和紅棗、花生仁、紅糖,或者煮壹些生姜紅棗牛肉湯,調節脾胃的功能。冬天要暖,要少吃,要涼,但也不適合燥熱。適當吃壹些熱量高、滋陰潛陽的食物,同時多吃新鮮蔬菜,避免維生素缺乏。
3.越冷越需要喝水。
人們呆在溫暖的房間裏,很少出去活動,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體消耗的水分會減少。冬天氣候幹燥,空氣濕度小,要補充水分。如果喝水少,血液稠度就會高,容易出現血栓等癥狀,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冬天多喝水還可以加快新陳代謝,起到抵禦寒冷的作用。
4.適度鍛煉
許多人因為害怕冬天的寒冷而放棄鍛煉,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運動其實是驅寒的最好方法。運動時,脂肪轉化為熱量,可以幫助妳保持體溫,改善血壓循環,緩解手腳冰涼。同時,加強鍛煉還可以增強妳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幫助妳遠離感冒和疾病。運動前壹定要熱身。慢跑先讓身體微微出汗,再進行高強度的健身運動。運動時穿衣服保暖防感冒,運動後及時穿上衣服,避免感冒。
如果室外空氣寒冷,不方便運動,做家務也是壹種很好的運動方式。比如上樓梯,短短7分鐘就能消耗100卡路裏,還能鍛煉心肺功能。下樓梯只需要14分鐘,可以消耗100卡路裏。拖地,只要20分鐘,就能消耗100卡路裏。掃地不需要太多時間。只要25分鐘,就能消費100張卡。
5.保持頸部、背部、腹部和腳部的溫暖。
這些部位在冬天容易導致人生病。脖子冷的時候會出現頭痛、脖子疼;背涼的人,比如還睡涼席的人,早上起來會打噴嚏,鼻塞,甚至感冒。
腹部保暖是女生的重點保護工作。避免痛經、月經不調,避免受寒不適。腹部保暖是關鍵;最後,足部有多個穴位。壹旦寒冷不適,就會導致條件反射,出現各種問題。
6、冬季洗澡要保濕、幹爽。
冬天洗澡有四大禁忌:避免洗得太勤,避免開水燙,避免用力搓洗,避免肥皂堿性太強。否則容易破壞皮膚表面原有的皮脂,使皮膚更加幹燥,也因此更加瘙癢、皸裂。洗澡後可以擦壹些甘草油、止癢霜、保濕霜等。保持皮膚濕潤,防止皮膚表面幹燥脫落。
7.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在寒冷的冬天,人們經常緊閉門窗,這使得房間充滿了二氧化碳和廢氣,這對人們的健康非常有害。所以,即使在極冷的冬季月份,也要註意定時開窗,以便排出二氧化碳和廢氣,提高氧氣濃度。同時讓陽光照射進來,增加室內負離子含量,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三、冬季保健的誤區
1,補藥太快
立冬壹到,許多普通人就匆匆忙忙地開始了壹頓進補餐。但是在壹頓大餐之後,我經常覺得胃不舒服。於是有人認為自己得不到補償,放棄了進補計劃。對此,專家表示,其實問題不在於補充的食物,而在於錯誤的補充方法。冬季進補,最好先進補,調理脾胃功能,做好進補準備,避免進補的不耐受反應,使進補事半功倍。什麽是補充?首先是調整脾胃的功能,可以吃壹些健脾開胃的藥物,如黨參、太子參、炒薏苡仁、山藥、蓮子、砂仁等。
2、填充不對癥
專家說,要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來選擇補品和進補方法,進補前應該了解自己的體質。有些普通人不知道自己的體質,看到別人在補什麽就跟風,或者根據個人想象給自己下結論,結果往往達不到補的效果。中醫把人的體質分為平和、陽虛、陰虛、氣虛、痰濕、濕熱、氣滯、血瘀、特質九種類型。這種體質往往不是單壹的,而是幾種體質的混合,如陽虛、氣虛、痰濕證等。這不同於單純的陽虛或氣虛的遞進法。如果辨證錯誤,很可能導致後期進補治療的失誤。
專家特別提到,感冒了不能吃補品。無論是溫熱的人參還是鹿茸,或者是幹凈的沙參或者玉竹,或者是扁平的枸杞或者燕窩,都不能吃。等到感冒完全好了,再補。
3、劑量不合適
專家表示,進補藥材壹定要遵循量少持續時間長的原則。比如人參每人不超過5克,每周服用1~2次。阿膠每人壹次不超過10g。小劑量不行,大劑量會有副作用。如果有的人喜歡壹次多用藥材,導致“上火”,有的人壹次吃壹點,全家壹起用。有個老人聽說黃芪補氣。他每次煮湯,不管什麽湯,都要放兩片黃芪,然後煮4升水,全家人壹起喝兩天。這種用法沒有任何作用。
4、服務方法不當
專家說,雖然藥食同源,藥材可以做成食物吃,但藥材也是藥。進補應遵循服藥原則,藥物不宜用濃茶送服,如吃人參、西洋參,喝濃茶。同時也要註意中藥的“十八惡”和“十九怕”,避免藥物相互作用,給人體帶來傷害。
5.忽略食物補充劑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專家說,很多人關註了進補藥方,卻忽略了日常飲食中有很多效果很好的進補材料。比如羊肉是治療氣血兩虛的好食物,而雪梨可以滋陰潤燥,是滋陰的好幫手等等。藥補在於扶正,食補在於養生,二者缺壹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