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展望壹下淺海“耕地”的未來。
在水深不到200米的大陸架淺水區,這是陽光可以穿透的地方,為海洋底棲生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生長條件。來自江河湖泊的營養物質在這裏聚集,有利於各種藻類在這裏安家落戶,通過人工增殖使其成為水中的“莊稼”。稍加科學管理,產量可以大幅提高,成為離岸“農場”。這種農場可以像在陸地上的農場壹樣實行機械化播種和收割。在這個充滿清澈海水的農場裏,我們可以通過水面上的遙控器和水下電視看到魚兒在海藻叢林中自由自在地遊蕩。水下聯合收割機就像壹個長尾巴的坦克,像吞麥子壹樣吞著海藻,然後通過壹根長長的“臍帶”——壹條特殊的管道,輸送到水面的雙體船加工船上。同時,船上的加工廠會對收集的海藻進行綜合加工,直至制成富含蛋白質、澱粉、維生素和各種礦物質的人類食物和牲畜飼料,以及其他工業原料和農業有機肥,然後再重新出口,滿足我們生產生活的需要。
實現這樣壹個離岸農場的想法並不遙遠。事實上,目前世界上許多海洋國家都在向這種海洋農場發展。人工海帶養殖場在中國起步較早。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海藻和海藻產量最高的國家,也是海藻研究和綜合利用成果顯著的國家。從1987開始,中國出口的海藻膠質量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離岸農場就在附近。我們會對遠洋深海養殖場有更好的設計。這種大規模的海上“耕地”可以達到數百甚至數千萬平方公裏,而且可以由多個單元的小農場組成,每個單元只有幾平方公裏。在這個大農場的中間是壹個由權力定位的“中央生產平臺”。平臺上有太陽能發電廠、海藻綜合加工廠和“農民”居住區。在平臺周圍,延伸出許多放射狀的巨型桿架,上面掛著許多尼龍繩。吊索下端設置在水深15米處,作為種植藻王巨藻的“種植床”。海水浪湧泵由波浪發電供給,用於將含有營養物質的深層水浪湧到上層海水中,供巨藻生長。
這樣的深海養殖場不僅可以滿足藻類生長所需的光合作用,還可以免受幹旱和霜凍的威脅,不需要每年播種。因為各種藻類可以像韭菜壹樣割長再割。特別是巨藻,壹年可以收割三四次,然後用專門的收割機收割,再送到中央平臺進行地面綜合處理。
此外,在這個特殊的“養殖場”中,由於海水灌溉的茂盛生長,有利於各種微生物的繁殖,為多種魚類提供了棲息繁殖的好地方,從而吸引了大量的魚類在“養殖場”中定居,在特定的環境中形成新的生物鏈,不僅可以形成新的漁場,還會使海魚成為養殖場中非常可觀的“副業”,真是壹舉兩得。
如今,壹些沿海國家正在對大型深海養殖場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深入的實驗和研究。多年來,日本努力實施“海洋牧場”(主要用於科學養殖海洋魚類)計劃,海洋“農場”的發展是日本農業工程發展的左膀右臂,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
開辟海洋“耕地”前景廣闊。專家認為,由於風暴、巨浪等壹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破壞因素,過去50年海洋中的“可耕”面積約為陸地的5 ~ 10倍。它們主要分布在世界海洋的三個無風暴區:壹是赤道在北緯25°到40°之間。這三個地區將是我們實施海洋農業項目的理想場所,也是我們從海洋獲取食物和能源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