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現在的白酒行業不僅僅是賣酒,更是賣營銷。
有意識的酒廠還在做有良心的酒,比如汾酒、西鳳酒、顧靖酒廠、習酒、北大荒酒等。,而且他們的酒價格比80年代漲了10倍,而茅臺就不壹樣了。現在的價格是80年代的200倍。多麽搶手啊!我們純糧酒只賣幾十元壹斤,沒有任何添加。是純傳統技術。其實包裝不要太豪華。我們喝的是酒。豪華包裝是壹種浪費。
可以判斷兩個基本標準:第壹個標準是真酒,純糧酒,無醇酒。第二個標準是成本效益。即零售價在出廠價的100%以內,越低性價比越高。性價比最高50%,屬於保本微利原則。
進入圈子後我就明白了,廠家壓貨,渠道費用,業務費用就能賺錢,其他的都是廠家和業務員的事。如果不是這個行業的,除非有資源,否則盡量不要做。
第壹,代理商周圍沒有其他區域代理商。所以價格穩定。二是該地區零售價15的酒沒有強勢品牌,品牌集中度不高。代理商可以按這個價格操作。基本上無法理解酒窖儲存的成本。
黃酒也是吧。妳自己去看的話,人家會寫個十年二十年。十年只賣20元,二十年賣100元。妳的茅臺酒怎麽藏在金庫裏,出了倉庫還帶黃金?
白酒作為文化代表產品和社會成本,其成本不能簡單計算,因為:
1.白酒的社會性質決定了產品最大的成本在於品牌成本,而白酒的品牌投入是長期的、巨大的,很多都是前期投入,風險很大;
2.生產領域涉及到原材料的種植和采購。其實二次加工問題很多,時間成本、倉儲成本、采購期貨風險也很大;
3.白酒是壹個糧食消耗高的行業(這裏主要是固態白酒)。白酒高稅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壹部分,旨在保護耕地和糧食安全。再說白酒這種風險消費品,也是限制保護消費者健康的出發點。
4.白酒受食品安全和國家政策輿論影響,消費環境脆弱。高收益就是規避這種高風險。?
綜上所述,白酒的高毛利是基於高風險的對沖措施,不存在所謂基於原料的高毛利。至於賺不賺錢,其實是企業管理的問題,和產品毛利高沒有直接關系。
還有就是自己釀酒的費用。在工業發展的21世紀,妳沒讀過書什麽的,沒道理。人工和機器成本差十倍,零售價更多。茅臺是手動的嗎?我不知道那些銷售和生產葡萄酒的人的大腦在想什麽。財務報告清楚地擺在那裏。最科學的數據顯示了茅臺的成本。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醬香酒的成本沒有那麽低,還要論證。
規模化生產,成本攤銷低,品牌大,溢價高,市場需求大,利潤高,這是壹個良性循環。那些小作坊,沒有品牌,賣的也不是很好,相應的成本肯定會更高,所以不要和茅臺這樣的大酒廠比。人家有品牌和市場規模兩個核心優勢,口味達不到人家的標準。不要誇大成本。如果沒有市場,他們不得不把價格賣得這麽貴。就賣幾十塊錢,老老實實的賺壹筆,老百姓又不是傻子。
說實話,壹般人是分不清酒的。很多人喝壹個臉壹個牌子,說實話就是喝壹種風格。
在家裏,我經常被長輩拉出去擺滿桌子,說幾句專業術語。壹群人說這娃沒白學,我內心也挺尷尬的。白酒的成本價很低是真的,但是不同價位的白酒質量確實不壹樣。煮好了才能喝。如果放在我們老師的地方,我馬上就能分辨出它是什麽質量和價格,質量好的酒價格自然也貴,就像葡萄酒,有二三十種餐酒,有幾千種年份酒,但壹般沒有鑒賞能力的人是分辨不出來的。但高端酒的定價確實有虛增的嫌疑。在公款消費被嚴格控制的情況下,高端酒的價格有所下降。
以純玉米澱粉為原料,通過食用酒精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獲得食用酒精,然後將食用酒精加水得到42度和52度白酒。算不算純糧酒?國標白酒的分類不是純糧和不純糧,而是根據工藝,固態發酵,固液法或液相法。所以不僅僅是純糧,還有原糧粉碎、蒸煮糖化、拌曲、發酵、蒸餾得酒、陳釀、勾兌。且不說酒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10萬糧做成酒,如果三年後陳再上市,資金的時間成本是多少?
看固定成本和攤余成本。
比如兩公斤糧食可以生產壹公斤酒,那麽壹公斤酒的固定成本就是兩公斤糧食錢。壹個工人在壹個釀造周期內最多能釀造壹百公斤酒。如果釀造10公斤,每公斤攤余人工成本為1/10工人工資,釀造壹百公斤為1/100。
白酒黃金十年過去了,經銷商的日子從12開始越來越不好過。16以來,白酒社會庫存的減少和消費升級帶來了高端白酒的回暖,很多廠家也紛紛提價,但渠道利潤確實不高。雖然壹些高端品牌核心單品利潤有所增長,但也伴隨著廠商的量控策略。整體利潤可控(前期囤貨的就不要說這個了)。行業回暖對廠商肯定是利好,也帶來了營銷推廣費用的增加。壹般白酒廠家會給予出廠價20%以上的市場費用支持,加上稅費、材料、人工、環保投入等。,而且可以自己算。
當時我有幸參與了新酒的設計、選材、包裝、打樣的全過程。現在市場上有壹種很受歡迎的酒,也是我在那壹年的會議上構思的結晶。具體沒梳理過,當時我們買了八款新品。讓我們舉壹個壹公斤紅瓶子的成本。液體酒的成本是兩元多。瓶子不用分開開,紙箱中等。瓶子加包裝的成本大概十幾元,價格在160-240之間。不過重點是酒廠本身的利潤並沒有那麽高,因為到零售商還有分區、省、市、縣代,每個利潤都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