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心結合,身心鍛煉
運動不僅是身體的運動,也是精神的運動。運動時,身心都要積極運動,要求思想高度集中,全神貫註,盡量減少情緒起伏,完全進入安靜狀態,做到精神合壹。這就不難理解了,意念的控制和呼吸的調節結合起來,有目的地引導氣,達到調節神經系統的作用。
2.動靜結合
即“外動即內靜”、“動中求靜”、“靜中制動”,或“外靜內動”、“動則靜”。所謂內動,是指體內氣息的運動,內動的目的只有通過靜才能達到。所以在修行的方法上,要動靜交替,讓動靜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3.強腰補腎,延年益壽。
是以祖國傳統經絡理論為基礎的。腰背部中間是督脈經過的地方。若督脈貫穿脊柱,屬腎,則督脈通暢,腎旺盛。腰旁腎俞穴使腎中氣充盈,是人體儲氣的基礎。因此,我國各種傳統民間健身方式都非常重視腰部鍛煉。
4.適量運動,強身健體。
既能增強體質,又不會太劇烈。正如古代名醫孫思邈所說,“養生之道,不在精疲力盡,而在強壯。”
(2)功能
1.調節神經系統功能
中樞神經系統是調節和支配內臟器官的中樞。人類依靠神經系統的活動來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使各系統和內臟的技能活動達到陰陽平衡。只要大腦能夠靜下心來,主動實現這種自我暗示功能,排除各種雜念,改變不利於心理健康的環境,使人體的生理生化處於最佳狀態,就會起到調節人體各個系統和臟器功能的作用,並反饋到中樞神經系統,也會達到調節神經系統的作用。
2.完善心理機制
安靜本身就是壹種新的平衡。心理平衡可以使情緒穩定,意誌堅定,心情良好,必然會對整個人體產生積極的影響。全身健全,會起到調節精神狀態和機能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不能說身體虛弱的人更需要“心理治療”。通過各種身體康復的手段,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促進心理調節,從而起到“心理治療”的作用。
3.預防疾病,增進健康
祖國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陰陽失調,現代醫學認為是人體各種生理功能失調。因為人經常處於運動中,平衡是相對的,只有在運動中才能達到平衡。所以在中國古代,人們就明白了運動可以防病的道理。通過運動,可以調節人體各種生理機能的平衡,使腎臟充滿活力,避免外邪的侵襲,而達到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