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朱迪登基和冊封女王的時間相差五個多月?這是因為是通過四年的“靖南之戰”進入南京的,而在這四年中,燕王妃徐氏家族壹直在幫助保衛北平。換句話說,當在南京登基的時候,徐家還在北京。沒有她,授勛儀式就無法舉行。
因此,當收復魯豫等地,派人帶著許壹家去南京時,已經是十壹月下旬了。經過禮部的緊張籌備,徐家終於被冊封為皇後。她是明朝第三位皇後(不包括朱尊),也是明朝歷史上出生最高的皇後,後被稱為仁孝皇後或許皇後。
值得註意的是,朱迪為許皇後準備的冊封儀式極為隆重。自古以來,後妃們都用金寶龜鈕(“鳳璽”上的印章鈕),就連明朝開國皇後馬史也是如此。但覺得那枚金寶龜扣不足以表示許皇後的尊貴,就命禮部制作盤龍扣。不僅如此,還讓禮部官員在承天門宣讀冊封許氏為皇後的聖旨,以昭天下。明清兩代冊封皇後時,許皇後是第壹個獨自昭告天下的人。
在詔書的冊封中,甚至用了“我攀上大寶,讓我相依為命”這樣的話,意思是我能當上皇帝多虧了許的輔佐。
朱迪的種種做法,把徐皇後提升到了古代皇後從未有過的高度。
歷史上的許的確是壹位優秀的皇後。在她死後,從未在17建立,每當她提到徐皇後,是無限的懷念和失望。本文將明朝開國皇帝之妻徐氏家族與大家分享,希望通過史料的再現,讓我們重新認識壹位古代先賢。
仁孝許皇後(許皇後)是明朝開國名將、魏國公(追中山王)徐達的長女。她在多部影視劇中被冠以“徐妙雲”的名號。實際上,正史並沒有記載徐的娘家姓。明代《仁孝皇後傳》記載:
在明代,所謂“學生”,是指受過傳統儒家教育,熟悉儒家經典歷史,有資格進入官學的學生。徐的父親徐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壹任軍事部長。他文武雙全,不居功,拉幫結派,不驕不奢,懂得如何做壹個大臣。作為徐家的第壹個孩子,也是徐達的長女,徐家從小接受嚴格的儒家教育。因為她聰慧過人,讀過不少詩詞書籍,所以被稱為“女學生”。
據《明太宗實錄》記載,徐記憶力極好,讀書時過目不忘。她的弟弟徐輝祖和徐增壽羨慕她姐姐的知識。朱元璋即位後,為了穩定君臣關系,有意與大臣結婚,比如太子朱標嫁給了常遇春家族,秦王朱商嫁給了鄧禹家族等。徐達作為六大開國元勛之壹,自然不會被朱元璋忽視。朱元璋聽說徐達的大女兒極有才華,極有修養,就召徐達入宮。明代《仁孝皇後傳》記載:
朱元璋對徐達說:“我們是布衣朋友,古代大多都是結婚的。我知道妳有個好女兒。妳能把她許配給我的第四個兒子朱迪嗎?”徐達聽後,立即磕頭拜謝,與徐的婚約就此達成。
與古代傳統意義上的夫妻不同,徐和在結婚前就非常熟悉。洪武六年,徐被選為宮中女官,從教三年。在當時,這是勛貴家族的壹大榮譽。當時,徐只有12歲。
永樂二年成書的《高皇後傳》中提到,徐家“左右,獨眷”。可見徐家在面前並不是壹個傳統的丫鬟。以朱家和許家的關系,可能會把許家當成女兒。
明史還記載:
徐入宮三年,洪武九年,徐正式加冕為燕公主,嫁給燕王。至此,她正式成為了朱元璋和的兒媳婦,而也十分珍惜許氏。
婚後第二年(洪武十年),許生下了她和的第壹個孩子。這個孩子不是朱高熾,而是朱迪的長女和朱高熾的妹妹,後來被命名為永安公主。又壹年(洪武十壹年),徐生了。那時,還在鳳陽“守祖”,聽說許生了兒子,就馬不停蹄地趕到南京。
洪武十三年,徐跟隨到了北平,成了壹方諸侯。從此,欲以諸侯自居,而徐則輔佐成為明朝合格的諸侯。
徐到達北平前,已懷有身孕。在北平,徐生了兩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值得壹提的是,生命中的前七個孩子都是許所生。也就是說,在洪武十八年許生下最後壹個孩子鹹寧公主之前,的其他妃子都沒有生育。八年間,許先後為生了七個兒女,足以證明他與的關系是長久的。
從徐達中的長女到馬皇後的女官,從朱元璋的兒媳到北平燕王府七個孩子的母親,徐皇後的前半生是富足的,事實證明她的後半生更加輝煌。
因為北平是元朝的舊都,燕的規模也相當大。初到北平時,他已忙於地方官與軍隊的交接,而徐則負責燕的飲食、飲食、稽山、好大夫、禮儀、工辦等事務。每當朱迪回到王宓,他看到家裏的許多事情都井井有條,並為自己娶了壹個好妻子。在《明太宗實錄》中,朱迪對徐氏說:
修身治國,朱迪在修身齊家之後,還能治理好藩屬國,參與平定“天下”。對於諸侯王來說,壹個好妻子在“持家”和“治國”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徐氏的生活習慣非常簡單。她“不喜歡華而不實的裝飾,她很節儉”。徐達多次來北平受訓,馬皇後經常派宮人來京探望她的孫子。他們對許的風格非常滿意。
徐是著名軍人徐達的長女。她從小就接觸到,有壹種虎頭蛇尾的傾向。文健元年,朱允炆以激進的手段割據諸侯,不僅割據了五個諸侯王,甚至逼死了湘王白澍。北平局勢緊張,在姚等人的勸說下,終於決定起兵頑抗。在策劃期間,徐也參與其中。歷史:
這意味著許的大部分策略都符合的意願。靖南之戰爆發後,朱迪轉戰南北。許和他的長子的任務是為保衛北京。
在位元年九月,朱迪率張裕、等精兵強攻大寧,而南軍主帥李景隆乘北平空虛之機,率軍攻城。朱高熾王子帶領老弱病殘保衛城市,最終贏得了戰爭。明面上,戰功是的,實際上,許在背後功不可沒。據明代《仁孝皇後傳》:
也就是說,雖然是以太子的身份在城頭上跑來跑去,但大部分具體的防範策略都是基於他母親許的建議。當時李景隆的圍城非常緊急,滿城都是老弱病殘。許慷慨激昂地勸說城裏的百姓和士兵家屬給他們每人壹副盔甲。徐甚至親自登上城門督戰,城中婦孺在徐的鼓動下,拋擲石塊瓦礫,與南軍決壹死戰,最終堅持要回京。
這件事充分體現了徐作為守門人的氣魄。
筆者認為,李景隆之所以不能攻破老弱婦孺所占據的北平城,壹方面是由於徐、指揮得當,另壹方面也是由於徐的身份使然。試想,明朝的大小將領或者他們的父輩,哪個沒有在徐達的麾下呆過?只要徐達的女兒站在城樓上鞠個躬,南軍將士就得給點面子。所以南軍大將曲能在即將攻破張掖門的時候就會撤退,所以李景龍在被圍困兩個月後依然無法破城。
我不得不說,能娶到徐達的大女兒是朱迪的幸運。
靖南之戰持續了四年。每次外出,徐家都會守著的老窩,這樣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在位第四年的6月17日,朱迪正式成為皇帝。當時,鐵鉉等舊臣還在江北,並沒有第壹次取徐。局勢穩定下來後,徐抵達南京。為了表示對妻子的禮貌,派他的二兒子朱和三兒子到河邊迎接他的母親,而親自在宮門迎接他的妻子。
11月30日,為許舉行了冊封儀式。在儀式上,朱迪不僅為皇後使用了盤龍新璽,還命禮部單獨在承天門向世人公布。朱迪在《冊封徐氏為皇後》壹書中說:
壹句話,“我獻身天道,我無內憂”,涵蓋了朱迪的千言萬語。明朝的皇後中,德才兼備的也不少。可是,除了許,還有誰德才兼備,又有壹定的軍事才能呢?
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後馬史出身於壹個普通的士紳家庭,建文帝的皇後馬史是光祿邵青馬權的女兒。自明仁宗朱高熾以來,明朝的皇後大多是從普通文人家庭中選拔出來的。因此,作為明朝皇帝朱迪的皇後和中山王徐達的女兒,徐皇後成為明朝32位皇後中出身最高的。
徐皇後從小熟讀經典,突然成為皇後,並沒有讓她迷失自我。據《明太宗實錄》記載,像在北平壹樣,徐皇後關心的飲食起居,不僅把內宮管理得很好,而且善於利用自己的優勢影響。明代《仁孝皇後傳》說:
許皇後認為,四年的征戰讓百姓苦不堪言。現在局勢穩定了,就應該減免稅,讓人民休息。
不僅如此,徐皇後還把大臣們的妻子們召入宮中,要求她們勸說丈夫們關心人民。徐皇後說:“我整天在宮裏侍候皇帝,卻不關心百姓。”
《孟子》雲:成功,則嘉人;不成功,修身見世面。
徐皇後作為壹國之母,能夠眷顧天下,實屬幸事。
朱迪統治之初,他對舊臣采取了壓制的態度。徐皇後聽了之後,說道:
許皇後的意思是朝廷的臣子都是毛皇帝留下的。作為皇帝,應該選擇有才能的人治理天下,而不是自己的親信。
徐皇後的話對朱迪影響很大。永樂初年的著名文官,如解縉、楊士奇、楊蓉、胡光、黃淮、夏元吉、金佑滋等人,都是遺臣。他們願意為朱迪所用,朱迪也完全信任他們。這些人組成的團隊在朱迪創作《永樂史聖》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有壹天,朱迪忙得很晚才去朝鮮,甚至錯過了吃飯的時間。徐皇後問為什麽。朱迪說:“今天,吏部根據資歷挑選了20多人擔任縣長。我只是看了他們很久的簡歷。”在服侍吃晚飯後,徐皇後委婉地說:“我認為在選擇地方官員時,應該選擇那些德才兼備、敢於為民請命的人,而不是主要看官員的資歷。如果壹味的論資排輩,很容易導致人才被埋沒。”
朱迪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後來,朱迪大力培養有才能的地方官員,如宋麗(主山西)、金純(主江西)和陸貞(主北京)等永樂朝的名臣,都是從地方官員中提拔起來的。
徐皇後在關註民間疾苦、培養國民性人才方面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皇後去世後,朱迪曾回憶說,許皇後“善其職,有助於內治,可見在朱迪心中,許皇後不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治國的親密夥伴。
《大學》裏有壹句話:君子不出家,而為國師。
意思是說封建社會的女人雖然不是整天出門在外,但是她良好的修養和教育對家裏的男人產生了很大的正面影響,就像歷史上的許皇後壹樣。
許皇後除了是明朝的皇後和的妻子之外,還是許家的女兒和孩子們的母親。
許皇後被追封後,壹直反對楚帝冊封許家弟弟。徐皇後的四弟徐增壽,在靖南之戰中因向朱迪傳遞消息而被文健殺死。朱迪即位後,想立徐增壽為齊桓公。在征求許皇後意見時,許皇後堅決不同意,說“我的話以後不能說了”。《明史》雲:
結果,在沒有告訴徐皇後的情況下,朱迪追授徐增壽為齊桓公,並封徐增壽的兒子徐經長為騎士。如果其他女王知道他們的侄子被封為爵士,他們會很高興。然而,當徐皇後得到消息後,她並沒有感謝,因為她認為對她的少女進行了過度的撫養,這是違背她的意願的。
永樂元年元旦,貴客入宮謝恩,徐皇後特意把留下,叮囑他壹定要遵守外戚的本分,教育子孫做大明的棟梁。面對姑姑的教誨,徐經長也牢記在心。在明朝末年,丁國公忠於朱明家族。明朝末年,丁國公第九代徐允貞被李自成為保京師而殺,丁國公得以不負徐皇後的期望。
作為母親,徐皇後也很擔心自己的三個兒子。永樂二年,長子被追封為太子,許皇後又教朱、擔當諸侯王的重任。為了不讓和太子之間產生隔閡,徐皇後建議朝臣也在東宮擔任侍郎。朱高燧後來回憶說:
意思是說,朱和雖然跋扈,但在徐皇後活著的時候,不敢越雷池壹步。
雖然徐皇後對非常嚴格,但提到她死去的母親(徐皇後)時,仍然表示“菊的恩情是無限的”。據回憶,永樂二年他去時,他的母親徐皇後含淚送別,母子倆揮手而泣。可見徐皇後與孩子們的感情之深。
作為和許皇後的長孫,明宣宗從小在皇宮中長大,深受祖母的寵愛。宣德年間,朱瞻基拜謁皇陵,在祖母的陵墓前久久不願離去。他對群臣說:“皇上祖上有難,得國,養我鞠躬,大愛。”字裏行間都是對孩子的深情。
除了養育她的三個兒子和四個女兒,徐皇後還養育了壹個妹妹,朱元璋的第16個女兒,寶卿公主。朱迪登基時,寶卿公主只有8歲。由於母親早逝,朱迪將寶卿公主嫁給了許皇後以供養她。雖然是妯娌,但徐皇後幾乎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後來,徐皇後死後,公主哭了幾次,昏了過去。當寶卿公主結婚時,朱迪命令朱高熾王子親自嫁給他,並給予無限的榮譽。
歸根結底,朱迪這樣做是因為他愛徐皇後。從寶卿公主對徐皇後的感情中,可以看出徐皇後不僅心系天下,而且個人品德也無可挑剔。
朱迪曾說:我是良師益友,女王也是。
然而,讓朱迪沒想到的是,在妻子陪伴了他30年,幫他登上大寶之後,她只當了5年皇後。
永樂五年六月,徐皇後病重,太醫們輪番診治,仍不見好轉。朱迪壹方面大赦天下為女王祈福,另壹方面又下詔招募天下名醫入宮。然而每天都是節日,徐皇後於當年七月初四去世,享年46歲。
許皇後臨死前說了最後兩句話。第壹段是寫給朱高熾王子的:
意思是我此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機會和皇帝(指朱迪)壹起回北平。當時北平城裏的婦孺都和我壹起守城,我沒有機會報答他們。這件事就交給妳(指朱高熾)來替我完成吧。
聽了這話,朱高熾淚流滿面,答應幫助母親實現她的願望。兩年後,朱迪巡視北方,朱高熾留在首都監督國家。朱迪臨行前,朱高熾特意準備了豐厚的禮物和錢財,用朱迪的馬車送人進京,送給當年守城的那些婦孺和軍人家屬,算是幫母親完成心願。
唉,徐皇後作為守門人,臨死前還不忘回饋士卒。中山王徐達的女兒,果然名不虛傳。
許皇後遺言的第二段是寫給她的丈夫朱迪的。她說:
意思是現在天下太平,但是民生沒有恢復。希望陛下能對百姓多些同情。另外,陛下要廣納賢才,對宗室子弟要友好。最後,許皇後說她即將離開,無法報答朱迪對他的恩情。我希望朱迪不會寵壞她的家庭。
許皇後死的時候,朱迪握著她的手。壹代男主幾次抽泣,在床上哭得像個孩子。
徐皇後去世後,壹直留在南京。永樂十壹年二月,長陵地宮建成後,在長陵安葬了徐皇後的子貢。因此,許皇後不僅是第壹個葬在十三陵的皇後,也是第壹個葬在十三陵的人。
在隨後的幾年裏,朱迪每次提到徐皇後,都充滿了無限的懷念和失望。徐皇後死後,朱迪在17年成為皇帝,但他再也沒有建立壹個皇後。
永樂二十二年,朱迪在北伐歸來的途中死於玉木川。臨死前,朱迪告訴張甫、等人,他和許皇後的子貢必須壹起犧牲。
元稹說:曾經滄海難為水,永遠琥珀。
我想和徐皇後的關系大概就是如此。
因為靖南之戰,許多人對朱迪和他的支持者有壹些偏見。作者認為,靖南之戰是明朝的壹場內部鬥爭。當我們評價朱迪的“篡位”或朱允炆的“無能”時,並不影響對他們背後那些忠臣的肯定。
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因為京南戰役推動了明朝的歷史發展,就否定那些忠臣。也不能因為靖難之戰是壹場毫無意義的皇室內訌,就說支持朱迪的人壹文不值。當時,徐皇後和朱迪都是文健減少諸侯的受害者。徐皇後作為妻子,無論是在公開場合還是在私下都是支持朱棣本的,這壹點後人應該是理解的。
許皇後嫁給已經28年了,她在手下受了3年教育。她已經和朱迪在壹起30年了。在這30年裏,她為朱迪生兒育女,為朱迪管理皇宮,為朱迪鎮守北平,幫助朱迪治理天下。朱迪給了她最高的榮譽,同時也創下了三項紀錄:(1)明朝生育最高的繼位皇後;(2)明清第壹位被冊封時獨自向世人宣旨的皇後;(3)明朝第壹位進入西藏十三陵的皇後。
按照傳統觀念,徐皇後絕對是壹個“富婆”的妻子,而很幸運有這樣壹個妻子。
永樂年間,徐皇後擴充了編的內訓,教導後宮嬪妃。同時,她還寫了《良言》壹書,在世界各地出版,教育人民。
《左傳·相公二十四年》:“天下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言。雖久未廢,此謂三不朽。”
意思是古代士大夫成功的三個標準是德、功、立。
許皇後雖然不是男的,但作為曾經的“女學生”,她也是偉大的,成功的,值得後人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