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健身運動的基本原理是實行傳統健身運動的人們在長期探索、長期實踐和多年積累過程中的概括和總結。是指導人們進行傳統健身運動的規律。
第壹,冷靜自然
“松”即“體”;“靜”是指“心”;“自然”是對雜技各方面提出的,體態、呼吸、毅力、情緒、精神狀態都要舒展自然。“放松自然”不僅是保證練習有效性的重要法則,也是防止練習偏差的重要保證。
(1)關於宋靜
1.身心放松的意義
放松身心是練習傳統健身運動取得效果的必要條件之壹,也是現代心理醫學中預防和治療由情緒緊張引起的壹系列心身疾病的有效方法。
放松是指在保持姿勢穩定的同時,或者在緩慢動作的過程中,練習者運用自我調節的方法,使全身的皮膚、肌肉、關節上下、左右、內外,使臟腑、大腦處於放松狀態。身心放松,壹方面有利於體內氣血自然循環,減輕身體負擔和能量消耗,降低基礎代謝率;另壹方面可以降低身體的興奮程度,減少內外環境對大腦皮層的幹擾,有助於誘導大腦安靜下來,加速進入傳統的自我調節體能的狀態。
放松不僅有助於身體的調整,而且對心理狀態的調整也有很好的效果。壹個人的面部表情往往處於慈善、善良、喜笑顏開的狀態,他的內心世界必然是善良、豁達、平靜的。心理平和必然導致生理機能向健康轉化。相反,緊張的表情會導致身體狀況的惡化。傳統體育鍛煉中的放松是建立在身心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的。
2.放松訓練的方法
(1)放下心中所想。
練武之前,先做好心理準備。要求從業者拋開長期積累的煩惱。換句話說,內心要平和,要放松。但是,要做到這壹點並不容易,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做到。傳統養生方法要求從業者具有健康的心理狀態,註重道德修養,培養高尚的情操。
(2)學會從“身體”到“心靈”的放松
根據身心相互作用的原理,壹般的放松要從身體開始,然後轉向“心”的放松。換句話說,身體的放松為心靈的平靜創造了條件。身體放松是指肌肉和骨骼應該放松,而不是僵硬或緊繃。只有這樣,才能為“心”的放松創造條件。
(3)只有心靈的放松,才能達到清靜的目的。
古人的生活模式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交通不便,人際關系簡單,物欲較少,更容易調和“壹條心”。而現代人,除了每天要處理很多復雜的事情之外,還要接受很多新思想、新觀點、新信息。生活中的物質刺激也可以隨處發生,人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誘惑。激烈的競爭和快節奏的工作讓人經常處於緊張、浮躁、疲憊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安靜下來。為此,我們應該遵循“調整心態,以自然為先”的原則,訓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開朗、平和、知足的心態。在實踐中逐漸排除外界因素的幹擾,使自己的心態逐漸回歸到無我無欲、開放開朗的境界。
(4)借助體育鍛煉放松心靈。
如果壹時難以放松心態,可以在緊張和放松的反復訓練中,借助身體體驗“放松”的感覺,學會放松。這種放松的感覺需要壹些訓練才能找到。如果妳找到了愉快的“放松感”,妳就可以用意念放松全身。也可以利用心理暗示,從上到下放松身體,也可以重復壹些有助於放松的詞語,如吸氣、安靜、呼氣、放松等。這種方法熟練運用後,會有效幫助練習者快速進入寂靜狀態。
(5)在日常生活中註意身心放松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態和正確的姿勢,所謂“走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符合生物力學原理,能使人體在緊張中放松。正所謂“形正氣松。”
(2)關於自然
1.“自然”的內涵
自然的本質反映了宇宙萬物的規律。“自然”是貫穿於傳統體育養生練習全過程的重要原則,也是影響傳統體育養生練習的重要因素。所以,自古以來的思想家都深刻闡述過自然規律。老子明確指出:“人應隨地,地應隨天,天應隨道,道自然。”意思是萬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動,都要以“自然無為”為基礎。他還說:“道之尊,為德之值,為夫自然也。”宇宙中的壹切都是自然的。之所以推崇道,珍視德,是因為道與德不幹涉萬物的生長繁衍,而是順其自然。莊子繼承了老子的天人合壹思想,主張與自然無條件融合。
可見,“以自然為本”既包含了深層次的道理,又道出了順其自然的實踐法則。
2.“自然”體現了壹筆壹式的勻、細、柔、長。
在練習傳統健身運動的過程中,無論是走、坐、站,都要自然舒適。如果妳想在放松時微笑,妳需要在做動作時均勻緩慢地移動。這是壹種輕松自然的狀態。再比如,用念的時候要若無其事,連續的話,呼吸要自然流暢,這樣才是均勻、細、順、長。因此,“自然”是獲得更好訓練效果的重要方法之壹。
3.順應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傳統的養生鍛煉方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充分利用壹切自然條件,在不破壞心理平衡和生態平衡的前提下積極鍛煉。我們知道世間萬物都應該按照陰陽四時生長。《黃帝內經》詳細闡述了順應自然的養生觀點,揭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劑。這是因為太陽的精神在春夏逐漸上升到繁榮,是為秋冬的收藏做準備;在秋季和冬季,殷琦逐漸上升到頂峰,這是為春季和夏季的生長做準備。所以練傳統的健身運動,身心要順應四季的自然規律和變化。
第二,靜態和動態並重
動靜結合就是“動”與“靜”的有機結合,其中“動”就是“動功”,“靜功”就是“靜功”。“動態練習”和“靜態練習”是兩種各具特色又有密切聯系的傳統體育健身練習。
(壹)動態與靜態並重的內涵
動靜結合是實踐形式上動靜的緊密配合和合理搭配,是思想和形式的動靜結合。這兩者是相對的,而動作是安靜的,安靜的,生動的。所以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動靜結合,動靜結合。總的來說,動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潤滑關節、強健四肢有很好的作用,而靜對平衡陰陽、調整臟腑、安定情緒有獨特的作用。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長處,彌補各自的短處,才能事半功倍,強身健體。“動中有靜,動中有靜”,意思是在接觸中,意念要專註於動作、穴位、經絡、氣息的運動,排除壹切雜念,達到相對的“靜”。雖然身體處於相對安靜的狀態,但是需要體驗體內氣的運動,比如氣血的循環,臟腑的活動,也就是在安靜中有壹種運動的感覺。
(B)“動態工作和靜態工作”
“龔景”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古代天真論》中有所闡述。這是對龔景方法的具體描述。靜功夫的類型可以概括為呼吸、行氣、禪定、禪定、煉丹、禪定等等。靜功的靜不是絕對的,是外靜內動的訓練,強調的是善良。也就是說,身體的外在形態是安靜不動的,而體內的氣血則是由觀念驅動,按照壹定的規律有序運行的。所以古人有“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的說法。
“動力功”是指身體運動的功法。大部分施工都是外有內,動則靜。所以說:“靜不靜,動不靜。”人的動作千變萬化。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武術,比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
在練習傳統的健身運動時,我們強調動靜結合。這是因為,從人的生命整體性來看,人的生命運動應該遵循靈與肉統壹的生命運動整體規律。具體來說,人體有自己的“形”、“氣”、“神”。所以“失位必傷三。”所以,聖人取其位,守其垢,而非不相幹。因此,如果形狀不是它所安全的,它將被廢除。如果氣體填充和使用不當,就會被排出。神不做適合的事,就是無知。這三個不可不防。”也就是說,養生的關鍵是“養其神,弱其風,平其形,隨道興亡”(《道元訓》)。就“形”、“氣”、“神”而言,動靜操在練習效果上各有側重。所以我們提倡動靜結合,達到生命運動整體優化的目的。
無論是靜態還是動態,都需要對練習者的身體素質、精神狀態、不同階段有更好的了解,靈活調整力量與靜態的比例。有的人要以動態工作為主,有的人要以靜態工作為主。即對於同壹個人,在不同的練習階段,有時以動態工作為主,有時要以靜態工作為主。如何選擇,壹方面是老師的指導,另壹方面是靠自己的經驗來調整。
第三,訓練與培養相結合
訓練與自我保健相結合是指訓練與自我保健相結合。鍛煉身體對於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是非常明顯的。但只重視訓練,不重視護理,會違背訓練與護理相結合的原則,達不到預期的健身效果。兩者必須緊密結合,相輔相成。
(1)關於雜技
關於練習,我們應該了解練習的目的、方法以及與練習相關的問題。
第壹,功法的選擇。無論古今,方法都很多,要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方法。如靜功,有站、坐或橫。對於體力比較強的人,可以選擇站在樁上,消耗體力比較大,可以快速啟動機器。站樁分直立站樁和屈膝站樁兩種,應根據自身身體情況采用。身體虛弱的練習者可以選擇坐姿,坐姿分為坐姿和坐姿(散姿、單姿、雙姿)。對於腿腳較硬的老人,可以從坐起開始練習,直到掌握上半身姿勢,再進入散放或其他姿勢;對於體力尚好,能堅持單套腿腳的練習者,可以從單套開始,慢慢過渡到雙套;對於不方便站立或坐著的人,宜采用臥式。各種選擇工作的方法都不是絕對的,關鍵看個人情況。對於年輕人來說,最好從跪樁或者雙盤開始嚴格訓練。
第二,功法強弱的選擇。特別是要根據自己的體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功法。不要運動太劇烈,否則會影響健康。第三,時間長度的選擇。對於體力不好的人,選擇短期的功法比較合適。
第四,實踐環境的選擇。選擇壹個好的訓練環境,不僅有利於安靜,也有利於氣機的啟動,而且見效快。練習環境應選擇地勢平坦、空氣清新、草坪翠綠的安靜場所。不要在嘈雜的聲音、河湖岸邊、屋頂陽臺、風口斜坡等地方練習。
(2)關於調養
關於調養,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了很多有用的方法。養生這個詞本來就是廣義的。養生,也叫養生,是為了達到長壽而保全自己的生命。
從古至今,因無知或護理不當而受傷的案例很多,所以從老莊開始,就反復闡述養生的目的。據史書記載,古代壽星彭祖認為“長命百歲無道,傷身為先”,並指出了傷身的七大因素:“悲則傷身,異常寒熱則傷身,喜則過度傷身,怒則傷身,思前想後記人願則傷身,陰陽不順則傷身”。晉代葛洪提出了“養生以不傷為主”的原則。
世間萬物都有適度的問題。超過壹定程度就會走向反面,也就是“物極必反”。養生也是如此。以“節制”為準繩,如精神情感活動的節制,飲食的節制,肉體交往的節制等。,這些看似普通,卻很重要,真正做到很難。
精神情緒活動適度是指正常的精神情緒變化(指喜、怒、憂、思、悲、懼、驚七種情緒)是人的本性。如果這七情過度(突然、劇烈、長時間),可損傷五臟,引起疾病,甚至猝死。
飲食適度就是要註意飲食。人體雖生於五味飲食,但若過度、偏頗,也可因五味飲食受損,即“陰生於五味;五味傷陰五府”(《蘇文·怒天》)。這包括兩個方面。第壹,暴飲暴食會引發疾病。所謂飲食自倍,傷胃;對二十(食物種類和五味)上癮太多也會致病。此外,不宜吃太冷、太熱的食物。我們要做“節食者,無灼熱,不湧動寒氣”,提倡“飲食適度”,提倡“寒溫適中”,反對“以酒為漿”。
性生活的適度是指兩個方面,壹是適度的體力活動和體力勞動,二是適度的性交。《黃帝內經》表明人“勞而不倦”、“生活規律”、“不可輕舉妄動”,認為“久臥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東漢華佗曾說:“人體欲功,而不可偏激。”養生之道,妳常常想幹點小活,但是累得不得了。妳要貫徹動靜結合,適度的原則。性生活的適度壹直被保健從業者和醫生所重視。身體的精氣要維護腎精,反對“醉酒入室”、“欲竭其精”、“消散其真”過度的房事會造成肝脾腎的虧損,容易引起陽痿、暈厥、血虛等嚴重疾病。適度性交不是讓人“絕欲”,而是“控陰陽,調剛柔”,所以要“順應自然”,千萬不要縱欲。
總之,無論精神意誌、五味飲食還是過度的肉體交合,都可以致病。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強調的是適度和調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晚,要明白“凡事極端自暴自棄”的道理。這是因為各種內在的或外在的因素突然地、猛烈地、長時間地(如過度的、不守規矩的、偏激的、魯莽的、放縱的、強大的、持久的等。)使機體原有的生理功能超出正常的活動範圍,或過度消耗,可破壞機體正常的生理狀態,產生病理現象。
練習是為了提高人體的健康水平。所以不僅要適當練習,還要註意練習的強度和調養的使用。巧妙地結合訓練,可以有效地促進傳統體育養生術的練習效果。
(3)順應自然,保持活力
順應自然進行養生有兩層含義:壹是遵循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來保護和調節身體,即所謂的“陰陽調和,調至四十”,“因時制宜”,“適應四季冷暖”。這是正常的四季氣候變化,人們必須自覺適應。二是指保持健康的自然狀態。這就告訴修行者,在修行的時候,要註意四季環境的變化。
對順應自然應該有壹個正確的認識,即有被動順應和主動順應兩種。為了說明問題,以人體對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適應為例:被動適應是指練習者的情態為適應自然溫度的變化而增減衣服;主動適應是指提高自身的防寒功能來抵禦寒冷。天冷的時候,壹個人會主動調動身體去適應寒冷的天氣,而不是去加衣服。被動適應和主動適應是完全不同的方法,給人體帶來不同的生命狀態。我們提倡積極適應大自然的變化,這可以引導人體盡快達到優化生活質量和運動的良性狀態。被動適應和主動適應都是為了保持活力,只是方法和效果不同。
第四,循序漸進
雖然傳統養生運動的動作很簡單,但要熟練掌握它們需要壹些時間。練習傳統的體能練習,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指望幾天就能運用自如。妳必須由簡入繁,循序漸進,逐步掌握全套練習。我們提倡打好基礎,功夫壹步壹個腳印練,勤於思考,善於總結,不驕不躁,是保證藥效早日顯現的重要保證。
(壹)動作、呼吸、意念的訓練要循序漸進。
首先,學會循序漸進地練習動作。也就是說,在理解每壹個動作姿勢的前提下,壹個筆畫壹個筆畫的練,動作要規範自由。
整套動作能基本掌握的時候,就要加呼吸了。要求呼吸和動作協調得當,力求達到平和自然的狀態,再加上呼吸。呼吸要均勻、細、長、平穩。要達到這個要求,沒有長期的練習是不可能的。
當姿勢比較自然,呼吸也基本符合要求的時候,就要逐漸添加思路了。需要註意的是,意念協調是壹種在動作和呼吸操作過程中運用意念的活動。剛開始的時候念頭可以重壹點,當妳練到壹定程度的時候,念頭應該輕壹點,練到熟練的時候,念頭應該輕到妳感覺不到的程度(俗稱“沒有念頭”)。也就是說,觀念的培養要堅持兩點。第壹,想法要和動作、呼吸緊密配合,動作、呼吸、想法要壹起練,不要顧此失彼;二、應用程度從重到輕,從輕到無。
(B)療效應逐步準備。
有些練習傳統健身運動的人,特別註重練習運動的效果,總希望效果越早出現越好,程度越明顯。這種急躁是不能接受的,這種心態會打亂情緒,影響行氣機的啟動和氣血的運行,阻礙藥效。因此,在練習傳統的健身運動時,妳應該保持穩定的情緒,而不是匆忙或草率,這將有助於增加妳的療效。所以建議從業者不要天天做比較。不如練習壹段時間,體驗壹下療效的提高再做總結。這是糾正急躁情緒,引導練習者循序漸進的好方法。
(3)訓練進度和強度也要逐步加大。
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逐步增加練習的強度和時間,不能超出自己身體能力的極限,過於倉促地安排練習的時間和強度。
動詞 (verb的縮寫)毅力
兩人都是傳統健身運動的實踐者,但效果卻大相徑庭。原因是什麽?原因很多,比如修養不當,分心太多,外界幹擾等。然而,無法持續是眾多因素中最常見也是最困難的問題。因為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可以根據地點和時間,排除或避免外界幹擾的影響。對於不能持之以恒的人來說,老師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為持之以恒是自學練習者的內心行為,壹旦練習者偏離了練習的規律,或操之過急,或有時停止練習,或巧妙地走捷徑,練習就會半途而廢。總之,堅持練習要靠自己的決心和毅力,要在端正自己練習目的的前提下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樣才能收到點點滴滴的累積效果。
(壹)持之以恒有利於形成良性的生活狀態
在練習傳統健身運動時,生理狀態的基本特征是大腦皮層活動的有序化,我們稱之為傳統健身運動。傳統的健身運動對人體的生理狀態是有影響的,即經常練習的人在生理和心理狀態上都表現出壹種旺盛的生命狀態。這種人生狀態的形成,不是壹招壹式的練習就能獲得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艱苦鍛煉,壹點壹滴積累起來的。所以我們提倡練了之後看到效果,而不是在練之前給自己定壹個不切實際的宏偉目標。要牢固樹立執著的信念,下定決心,壹招壹式學,日復壹日練。如果妳能做到這壹點,妳會發現,經過長時間的鍛煉,妳的身體狀況發生了變化。沒有堅持不懈的艱苦鍛煉,很難形成良性的生活狀態。
(二)堅持傳統體育養生技術的全過程練習。
在練習傳統體育養生技術的全過程中要貫徹持之以恒的精神,並相應地磨練意誌。練習傳統的健身運動,是強身健體的過程,也是磨練意誌的絕佳機會。可以想象,壹個意誌堅強的練習者壹定會很快體會到傳統健身運動的真諦。這壹切必將促進體質的改變,早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我們說的“循序漸進”的原則,就是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感覺,不要過於冒進,而是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訓練方法,做到適度。這裏的“持之以恒”,針對的是雜技效果的形成過程。運動的目的是健身,健身有壹個過程,也就是說有壹個形成新的生活狀態的過程。所以要提倡循序漸進,講究持之以恒。
練好傳統體能,要不斷克服各種困難,要有持之以恒的品質,要有常年不變的意誌。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日”,要勤勞,不要著急。長期鍛煉可以提高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人們勤奮、自覺、努力和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和意誌品質。
以上五個方面概括了傳統體育鍛煉的基本原則。事實上,從現代體育的角度來看,合理有效的體育鍛煉對人的整體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有積極的影響。它不僅是全面增強體質、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也是增進健康、預防和抵禦各種疾病的靈丹妙藥和延年益壽的有力武器。“生命在於運動”這句格言簡潔生動地說明了身體健康與人的發展的辯證關系,生動地反映了生命活動的本質屬性。現代社會的每個人都應該把健身養生作為個人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作為個人應該享有的權利和對社會必須承擔的義務,自覺投身於科學的傳統養生運動。
傳統健身運動的基本要領
傳統體育鍛煉的方法雖然很多,但基本要領都是壹樣的,主要包括端正身體(調整身體)、深長呼吸(調整呼吸)、平靜心態(調整內心)。有人稱之為鍛煉的本質,也有人稱之為三要素。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身體調整是基礎,調息是中介,調息是主導。
首先,身體是正確的——身體調整
身體健康的關鍵是調整好自己的身體。所謂身體調節,就是有目的地將自己的身體控制在某壹姿勢和某壹範圍內以意識為主導的動作,通過練習達到“外練筋骨,內息呼吸”,使身體處於動態平衡之中。
人的姿勢千變萬化,但不外乎四種基本形式:走、躺、坐、站。古人稱之為“四威儀”,要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這也是養生所要求的。身體調整主要側重於身體形態和身體動作,同時強調呼吸和意識的協調。這種方法有利於改變體形,使身體強壯。調整身體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壹是健身時把身體調整到最不舒服的位置,如指導鍛煉、站樁時放低力量架,壹般適合青少年和身體健康無殘疾的人,可以提高技巧;第二,鍛煉和調整身體最舒服,比如自然站立、平躺,壹般適合老年人和體虛者,以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傳統健身運動的鍛煉和其他運動壹樣,需要大量的積累。所以當身體可以承受的時候,就可以大力運動,從舒服到不舒服再到舒服,功夫自然就提高了,身體也會變得更健康更強壯。
第二,深呼吸,均勻呼吸——調息
深呼吸,長而均勻的呼吸是指調息,主要是指緩慢的控制呼吸。通過特定的形體或動作、意念的配合,可以訓練人的元氣,從而達到內氣湧動,精氣暢達。中醫說,痛者不痛,痛者不通,氣血通暢,無病,然後周日跑步,氣達全身。大部分調息練習都要在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下進行。
在某種程度上,調息可以使大腦以外的其他部位和器官發生特殊的變化。調息還可以支持身體調整,因為身體訓練和身體調整的過程中需要氧氣等物質,這些都離不開呼吸的作用。調息中的腹式呼吸有利於呼吸肌的鍛煉。
所謂呼吸調息的練習,就是練習者通過調節呼吸進行練習,從而達到修身養性、清心安神、解悶調節情緒的目的。如何進行調息,《蘇文》中說:“凡從腎而來,久病不愈者,在陰時,均可面南,使頭腦清醒,屏氣七次,以引頸咽喉通暢。如果喉嚨裏有硬物,七次之後,魚餌就會在舌頭下面下無數的命令,所以說會恢復原狀,魚餌就會根深蒂固。”也就是說,腎病患者要在淩晨3~5點面向南,集中精力,控制呼吸,然後引頸而死,如吞咽硬物的感覺。如果常年堅持七次,就可以從腎病中康復。這裏的呼吸法並不是專門針對治療腎病的,而是強調時間。因為淩晨3~5點是肺經最盛的時候,肺主氣,腎主氣,鍛煉肺腎。調節呼吸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八種。
(1)自然呼吸:包括自然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呼吸。
(2)腹式呼吸法:包括產前呼吸、反向腹式潛水呼吸和臍式呼吸。
(3)勾勒呼吸法。
(4)鼻吸入法、鼻吸入法和鼻吸入法。
(5)精煉呼吸法。
(6)吐字呼吸。
(7)計息和付息的方法。
(8)有意呼吸。
第三,心態平和——調整內心
調心主要是通過意識的調節來修習心神,使心神平靜,進而修習精神和思維。在良性意識的引導下,思維才能敏捷,反應才能靈活,氣血才能通暢,從而達到健身的目的。
意識和觀念的調整,叫做調整心態。這裏的心不僅僅指心,而是指古代養生理論中“心”所支配的內在意識和外在意識。調節心靈的目的是訓練大腦對外界的反應,而這種反應是無意識的。比如練習冥想,就是為了提高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
有四種主要的對齊方法。
(1)有意放松法:主動用意識引導身體各部分放松,使心靈相對集中,從而緩解身心緊張。
(2)註意冥想法:默念文字,默念文字,化雜念為正念,這是集中思想的常用方法。
(3)意向性呼吸計數法:默數呼吸有兩種方法:數呼吸和跟呼吸。
(4)排除雜念;排除各種雜念和雜念,集中註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