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社會化和心理健康有什麽聯系?

社會化和心理健康有什麽聯系?

“嗯,還是為了家裏好!”這是隔壁壹個年輕朋友從他們工廠回來見到我時常發出的第壹聲嘆息。他充滿“說不出的隱痛”的感嘆,代表了現在壹些年輕人的感受。為什麽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出現這種尷尬甚至痛苦的情況?這就涉及到現代社會人與人頻繁接觸時,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的社會心理問題。如果妳想避開人群,又無法避開,又不善於與人和諧相處,那麽各種煩惱和抑郁就會接踵而至。

人是群居動物。“人是現實的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主義)。離開了社會和人,人是不可能獨立生活的。4月28日,蘇聯報紙《消息報》1981發表了壹篇題為《誰是魯濱遜漂流記?文章。文章指出,英國作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中主人公的原型是壹個名叫塞爾柯克的水手。他脾氣不好。因為在壹次航行中與船長發生爭吵,他在壹個荒島上被困了四年。流浪者從1712回家後,脾氣變得更加古怪。四年獨居的習慣讓他不敢見人。總是想找個僻靜的地方躲起來過隱士生活。結果九年後(1721年)死在自己挖的坑裏。

或者是典型的文學人物《魯濱遜漂流記》的原型塞爾柯克,或者是我們熟悉的印第安“狼孩”,他們因為長期脫離了人類社會的集體生活而喪失了人性,無法生存。這些事實雄辯地告訴我們:沒有人能離開人群,逃離人際關系;有些年輕人因為各種原因,想要壹個人,壹個人生活,是非常不現實的。

人是在集體中生活和發展的,社會分工越細,相互依賴的需求就越強烈。從廣義上講,人類應該是“相互依存”,協調適應的。人們幾乎每時每刻都生活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既受他人影響,也受他人影響。正因為如此,每個人都必須保持健康的精神狀態去設計和規劃,去討論和研究,去和大家協商合作,壹起學習和工作。必要的人際交往是每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相互交流,可以提供信息,增進了解,訴說大家的喜怒哀樂,增進彼此之間的思想感情交流,激發情感,產生種合群的親切感,產生相互依存的依戀,從中汲取力量,增進團結。而且,在壹個有組織的群體中,只有通過相互啟發和反饋,才能更好地增長才幹,發揮智慧。

心理健康的目標是形成和促進完美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壹種社會可以接受的生活態度,以及對自己、他人和整個社會的適應態度。人們愛說,年輕人的“天性”(即“年齡特征”)就是喜歡熱鬧,渴望友誼。所以,如果哪個年輕人不願意與人相處,或者不善於與人相處,很可能就是心理健康的標誌。人們常常把這些年輕人視為“怪人”。年輕人需要與他人,尤其是同齡人交流感情,增進友誼。比如現在強調青年男女要通過廣泛的社會交往來促進幸福的婚姻和愛情,從而達到家庭的和諧,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些都說明,年輕人快樂並善於與人交往是壹種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基本需求。

那麽,如何與人溝通呢,還是那句老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意味著,無論是想在戰爭中取得勝利,還是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都要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壹重要因素。所謂“和而不同”,就是善於與人交往。

要做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按照古人的經驗,就是四個字兩句話:包容與克制。在與人交往時,要努力做到寬容和忍讓,用“宰相肚裏能撐船”的思想來鼓勵自己。當妳被別人批評或侵犯了自己的尊嚴或利益時,不要計較個人恩怨,以團結為重,坦然處之。據《明朝夏元吉傳》記載,有人問財政部大臣(“財政部”是唐朝六部之壹,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稅收、財政收支等事務,長官是財政部大臣。後來歷代不改,直到清末才廢除。)夏元吉:“量可以學嗎?”他回答說:“起初,我對顏色很有耐心,但我對我的心很有耐心。時間長了,我就受不了了。”意思是,壹開始,妳要克制自己不生氣,不生氣;然後克制自己不要在心裏記仇,不要在心裏生氣;這樣,時間久了,就可以忘記過去,化敵為友,和平相處。

我們能否從相當於現代正部級的古代“高倩”夏元吉身上得到壹些啟發?當妳被別人誤解甚至詆毀的時候,如果不是關於對錯的原則問題,妳就要容忍別人的錯誤,但是在人生的小是大非方面,妳就要善於妥協,忍著,放下。

西方壹些應用社會心理學專家認為,如果妳能滿足以下思想修養條件,妳就會善於與人溝通。

(1)認真聽別人在說什麽。即使有不同意見或讓妳感到惱火,也要克制自己耐心聽完;然後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有分寸有禮貌的反駁。

(2)眼睛盯著對方的表情,仔細觀察和識別說話人的所有“無聲語言”表情,如嘆息、停頓、沈默等。妳應該及時、恰當地對這些“無聲的語言”給予回應性的反饋表達。

(3)如果發生爭吵,先冷靜五分鐘,友好辯論後迅速解決。

(4)體諒他人,尊重他人,樂於助人,有與他人團結合作的願望。

(5)保持良好的幽默氣氛,面帶微笑,避免諷刺或貶低他人。

除了這五項,還可以列舉壹些其他類似的情況。但是從這五條中,妳可以類推的想到其他的條件。因為這些條件幾乎都屬於個人思想修養和與人相處時心理保健的本質要求。他們的原則無非是:與人和諧相處,尊重他人,體諒他人,等等。所以,根據這些本質要求和基本原則,並參考自己和對方的性格特點,就可以制定出善於與人溝通的其他條件、要求、方法和技巧。

上面提到的壹些所謂的思想修養條件,或者說與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其實就是“思想交流”。在人際關系中,思想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思想的交流是人與人之間最復雜最微妙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是信息的交流,通過各種信息的傳遞來實現。所以,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過程,也是通過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和經歷表露出來,讓對方感知,然後做出反饋的過程。但是,人際關系中的思想交流是雙向的、反思的;溝通的雙方不僅要向對方透露自己的感受,更要感受到彼此感情的交叉過程。因此,在人際關系的思想交流中,要防止因矛盾沖突甚至口角而導致關系破裂或關系僵化的異常狀態。這就涉及到社會心理學中強調的人在交往過程中的“心理兼容”問題。

什麽是「心理兼容」?指的是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個人之間最和諧的結合;它保證了個人對工作的滿意和職業生涯的完成。那麽,為什麽人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會出現心理上的不適應呢?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

(1)當雙方的觀點和信念不壹致時,他們之間的關系會趨於緊張;差別越大,緊張程度越大;如果觀點分歧嚴重到沒有彌補的可能,無法求同存異,無法協商解決,雙方關系就會破裂,甚至互相歧視,互相仇視。

(2)某些性格特征是他們心理不適應的根源。比如有的人好爭吵,有的人不好相處,有的人很孤僻,有的人糾纏不休,有的人傲慢自大,等等。具有這種性格特征的人,很難在心理上與他人兼容。

除了以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會看到壹些自發組合在壹起的小團夥。因為缺乏高尚的理想和誌向,只是因為壹時的“相似氣味”而聚集在壹起。壹旦兩人廝混久了,在熟悉彼此厭倦的情況下,最終還是會分手。原因是他們壹開始就缺乏紮實的溝通基礎。這說明“誌同道合”也是心理互讓的重要條件。誌不同,道不同,必然會有心理上的不適應。

如果他們在心理上互不相容,就要從雙方尋找原因,盡力去糾正和彌補。但是,如果妳做不到這壹點,妳就不應該僵硬地和對方保持聯系。因為在心理不適應的情況下,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價值評價需要得不到認可、滿足和實現,那麽,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心情不好或身心疾病。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個原則:①心理上最好是相容的,而不是心理上的分離;(2)有必要進行心理隔離時,不必太勉強,但還是要暫時或永久進行心理隔離。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後壹種原則有些悲觀,但從心理保健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必要的。

當然,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最好的辦法也是最根本的辦法,就是盡量避免心理不適應的發生。那麽,怎樣做才能預防和避免人們在交往中心理不適應帶來的負面後果呢?除了上面提到的壹些條件、要求、方法、技巧,我還可以提供如下壹些參考意見。

精神障礙患者往往會失去與他人的和諧關系。他們在行為上往往表現出退縮和回避,有的甚至表現出對他人的懷疑、敵視、恐懼、仇恨等異常態度或情緒。這類人更需要參與社會活動,養成主動與他人建立良好正常人際關系的習慣。心理治療師建議這部分人可以采用“團體治療”,可以消除精神障礙患者內心的焦慮和沖突,改善人際關系,從而與他人相處融洽。這主要是因為在集體生活中,妳可以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而在他人對他的反應中,就像照鏡子壹樣,激發了自我認識和自我理解。這樣就防止了自以為是、孤僻、多疑、敵對的心理和行為。

“團體治療”相對簡單,通常是把有相似精神障礙的患者聚集在壹起,讓他們自由交談,互相交流。剛開始,他們可能會對對方有戒心或敵意,但久而久之,他們會互相接觸、交談,自由、肆無忌憚地訴說自己內心的痛苦和經歷,他們可以互相同情,互相鼓勵,從而減輕孤獨、寂寞、恐懼和抑郁的心理負擔,增強對自己的了解、信心和勇氣。

傾向獨居的年輕人應該和同齡人多接觸。因為同齡的人有著相同的年齡特征,所以在思想感情上容易親近,可以發自內心的交談和傾訴。而這些肺腑之言,有時甚至不肯對父母說。這樣,獨居的年輕人就不會大部分時間默默沈迷於自己的白日夢中,就不會再陷入自我編織的想象網,用幻想代替現實。因此,可以說,培養與他人和諧相處的態度和習慣,是克服和矯正青少年孤僻、孤僻、刻意逃避社會的心理障礙和行為障礙的壹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我主張年輕人要多交朋友,多和朋友交往,多參加集體活動和社交活動。因為它有很多優點:①可以調節和豐富生活內容,緩解或消除緊張情緒,避免孤獨;(2)可以互相交換意見,增進知識,擴大和豐富生活的見識和經驗;(3)可以增強關於交際、禮儀乃至服裝、禮儀等方面的知識,更好地適應時代潮流,應對自如,從而使心理保持正常狀態。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非常重視友誼。他曾經說過,“生命只有和朋友在壹起時才顯示出它的全部價值。智慧和友誼是照亮我們夜晚的唯壹光芒。”當然,羅曼·羅蘭這句話說的絕對,引導人前進的當然不僅僅是愛或者智慧。但是,他強調友誼對人們心理生活的重要性;友情對於預防和避免類似“暗夜”的不健康心理有重要作用,這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年輕人,當然在交往中也要註意選擇,不要亂交朋友。西方有句諺語:“只要告訴我妳的朋友,我就能知道妳是什麽樣的人。”中國還有句老話:“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者黑。”西方諺語說,人們可以通過壹個人交什麽樣的朋友來判斷他;中國有句古話說明,和壹個人交朋友,就會變得和他壹樣。也就是說:伴侶會互相影響,所以交朋友的時候妳得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