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為什麽形神要融合?

為什麽形神要融合?

“形神合壹”理論是中醫心理攝入的理論基礎。中醫把各種心理活動稱為“神”。認為神的活動是人體臟腑活動的表現,也就是說,五臟被視為精神所依賴的器官。《內經》講“形為神之精”,“無形為神之命”;又說:“五臟:心藏神,肺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心為五臟之主,神亦為靈之府。惡靈能忍,且痛,心痛,去則亡。五臟是人體生命的核心,人的精神是由精氣和津液產生的,所以五臟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五臟氣血充盈時,精神正常,形神統壹,精神有智。《內經》說:“氣血相和,營衛相和,五臟形成,氣血之靈完善,使人成為人”,“人的氣血之靈因此而獻給生而為命所圍繞者”。相反,五臟氣血不足會導致精神疲勞、譫妄甚至死亡。”《靈樞》說:“當妳百歲之時,五臟俱空,魂魄盡去,終歸孤獨。這裏所說的“所有的靈魂都消失了”並不壹定是指百歲老人。任何年齡段的人如果不註意調養,都會傷害五臟藏精的功能,久而久之,也會導致同樣的後果。

中醫的形神觀,既承認神對形的依賴,也承認神對物質的反應。認為精神控制和支配臟腑氣血,人的心理活動制約人的生理活動,這是中醫形神觀的特點之壹。神對身體活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神能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第二,神可以調節臟腑陰陽,使其主動適應大自然的變化,緩沖外界因素引起的情緒刺激,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界環境的平衡。所以《內經》特別重視養神的重要性,認為“不在者死,得神者活”。

總之,上帝是依附於形體的,但如果是無形的,上帝就無法存在。而精神反過來又可以支配和主宰身體的壹切活動。沒有神的身體,就像行屍走肉。因此,中醫在養生中特別註重心理健康,即通過人們有意識的心理修養,註重心理健康,達到心理健康,用積極的心理活動去影響生理活動,從而達到精神、身體、心靈的繁榮,百年不衰。這也是現代醫學所重視的。例如,英國普通感冒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對健康誌願者進行了心理測試。對受試者的心理壓力進行分級,然後將感冒病毒註入體內。結果心理壓力大的那組和性格內向的那組,比心理壓力小的那組和性格外向的那組,病情更重。這說明心理不平衡,性格內向的人是受不了感冒病毒的打擊的。這也充分說明了心理健康對於維持人體內外環境平衡的重要性。

精神與精氣、津液與血液有著內在的聯系。精、氣、神被古人稱為三寶。精是谷精在後期生成的物質,是人體各種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由精產生,是產生機體壹切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神是精氣相互作用的表現,是人體壹切生理心理活動的總結。可見他們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氣由精產生,精的化生依靠氣,精* * *合而成神。所以,那些充滿活力的人,壹定很繁華。另壹方面,精神上不蓬勃的人,必然本質上是匱乏的。精氣過度消耗,會削弱氣的生成;氣耗過度也會減少精氣的產生和化生,精氣不足則神顯不足。另壹方面,如果神被精神活動過度破壞,神的不足也會影響精氣的生理功能,使人身體虛弱。這就是人體內精與神的辯證關系,即形神統壹的觀念。

體液和血液也來源於水谷的精妙之處。中醫經常提到精、氣、津液、津液、血、脈等名稱。實際上,它們不僅是同源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所以,津液虧損,氣血也虧;氣血不足也會導致津液的流失。《內經》“取血者無汗,取汗者無血”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汗液是由津液產生的,津液不足者自然少汗或無汗;另壹方面,出汗過多也會損傷體液。所以,維持體液和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就是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