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小滿這壹天,天氣越來越熱。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高於22,炎熱的夏季正式開始。除了氣溫的變化,降水也會逐漸增多,所以民間才會有“小河滿了”的說法。悶熱潮濕的天氣將是主旋律。
中醫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它認為,如果人不能適應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進而發生壹系列疾病。它強調應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制定保健政策。
根據這個季節的特點,日常養生應以防暑除濕、清心健脾為主。
季節變換,正常情況下,人體需要通過適時的溫度調節來進壹步適應氣候變化,而壹旦調節功能異常,就容易受到外界病原體的影響。
小滿之後,天氣悶熱潮濕。若受暑濕之邪,會感到胸悶、心悸、食欲不振、嗜睡,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乏力等癥狀。
此時要註意生活規律,控制工作強度,盡量不要熬夜,早晚天氣較涼時適度運動;多喝水,最好是溫水,少喝甜飲料,防止痰多加重上火;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如甜瓜、苦瓜和芹菜、黃瓜、西紅柿和梨。
小滿時節皮膚病多,與濕邪有關。要註意避開潮濕的環境,避免淋濕。服裝宜選用透氣性好、顏色淺的材料;飲食上可以多吃紅小豆、薏米、綠豆、冬瓜、蓮藕、山藥等。此外,還要註意空調的適度使用。
中醫認為,心為火官,主血脈,夏季心陽處於最旺盛時期。夏天氣溫高的時候,人普遍感覺焦躁不安,容易發脾氣,免疫功能相對較差。心火亢奮,出現心煩、心悸、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癥狀,情緒波動引起的高血壓、心腦血管意外發生率也較高。
清心火,避免心火過旺,要註意避免憤怒和急躁,保持良好的心情;苦味食物有清心的作用,可以多吃苦瓜、蓮子心、苦菊、陳皮等食物。
脾最易受濕擾,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嗜睡沈重等癥狀。在日常飲食方面,可以多吃山藥、蓮子、白扁豆等食物,同時註意清淡,少吃肥肉、甜辣之品,如動物脂肪、蔥蒜、辣椒、牛羊肉、狗肉等。適度運動有助於健脾,但要註意避免過度運動導致多汗傷陰和出汗後保暖。
推薦兩個保健食品方子。
陳皮、冰糖、紅豆沙
取陳皮10g,紅豆200g,清水2500ml,黃冰糖20g,紅豆提前泡4小時,陳皮用溫水泡軟。將紅豆用小火煮5分鐘,然後撈出,用冷水冷卻。將紅豆和陳皮用小火煮30分鐘,至紅豆去殼,加入黃冰糖,繼續煮,制成紅豆沙。
趁熱喝可以健脾祛濕,補血安神。
百合蓮子綠豆湯
取綠豆100g、百合20g、蓮子30g、清水1500ml、冰糖適量,將綠豆、百合、蓮子提前浸泡2小時(鮮百合無需浸泡)。將綠豆和蓮子壹起煮30分鐘至綠豆開花,加入泡好的百合和冰糖,繼續煮20分鐘。
曬幹至常溫飲用,既能清心健脾,又能解暑。
專家介紹:
王新宇,北京老年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
北京第四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近20年,擅長運用中醫傳統經典方劑治療老年慢性病、內科、婦科疾病,尤其對消化道、呼吸系統疾病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