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為什麽中醫不建議吃水果?

為什麽中醫不建議吃水果?

首先,根據中國人的體質和傳統生活習慣,中醫經常建議患者不要吃水果。

很多患者不解,問:吃水果不好嗎?吃水果美容不知道該怎麽說?這個時候醫生往往會回答:水果多為寒性,常見的水果如西紅柿(微寒)、蘋果(微寒)、山竹、西瓜、香瓜、雪梨、柿子、獼猴桃、香蕉、甜瓜、柚子、橙子、柿子、椰子、桑葚等也屬於寒性水果。

長期吃,大量吃,會損傷脾陽。病人又會說:加熱了能吃嗎?醫生還是很耐心的回答:加熱改變不了水果的涼性。除非放點姜,黑胡椒之類的,和水果壹起加熱。病人:那是什麽味道?。。。。

另外,溫熱的水果吃了容易上火。現代人浮躁,氣多,常見於上熱下寒的體質。吃涼的對脾腎之陽的傷害更大,而吃溫熱的水果或辛辣之品容易加重內熱,導致口腔潰瘍,對於總是生氣的人來說甚至會影響睡眠。

芒果味甘,但果實本身濕毒,體質偏濕或濕熱。吃多了可能會加重,比如濕疹。桃子性溫,不宜多食,食後易加重上火。櫻桃性溫,但是吃多了可能會影響睡眠…等等。

我能吃什麽?關鍵在於適量:少吃點,什麽都太難吃了。這壹點可以向國外學習。將水果切碎或切片,吃幾個。把水果當飯吃是很自然的。

為什麽要建議部分患者少吃水果並戒掉?

少吃水果戒水果的出發點是希望“把水果當飯吃”的飲食習慣回歸到“保持五谷雜糧”的飲食基礎上。

首先,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多數西方人都宣傳吃水果有益健康。他們的祖先吃面粉和肉長大。他們的飲食主要由各種肉類和奶制品組成,喜歡喝酒和咖啡,但很少有蔬菜。所以健康輿論呼籲多吃水果蔬菜,減少肥胖,讓身體更健康。

中國人的祖先主要吃谷物和素食長大。現代中國人的父母中有誰聽說自己是吃肉長大的?那時候菜裏有壹點肉都是奢侈的。與西方人相比,中國人大多偏瘦,既不適合吃很多肉,也不適合把水果當飯吃。尤其是現代女性,為了苗條美麗,硬吃水果,導致皮膚發黃,暗沈,長雀斑。舉個日常的例子,中國的女性從古至今都是生完孩子就“坐月子”,現在也是這樣。但西方女性沒有“坐月子”這回事,生完孩子就可以工作。但是很多生活在國外的中國女性感受最深,不坐月子老得更快!不僅臉部衰老,身體機能也越來越差。這壹點,只有咱中國人最清楚,有很多人在月子裏沒有好好休息!然後,避免吃涼的,穿衣服保暖,適當休息。。。等等都符合中國人的生理和身體,不可忽視。

《黃帝內經》中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補。”這四句話是飲食健康的關鍵。“五谷”是指:粟(黍)、麥(面)、米(米)、黍(粘黃米)、糯米(豆),都是“種子”。

什麽是種子?種子是植物獨特的繁殖者,它們都具有發芽和繁殖的能力。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的正是這種不斷生長的糧食。五谷雜糧是人體培養“後天之本”的必要基礎,五果五畜五菜都是調節的產物。但是現在生活富足,物質豐富。而人總是在得不到之後變得更壞。80年代以前物資匱乏,沒有肉,沒有奶,水果零食也很少。現在條件好了,大家都希望比以前沒吃到的多壹倍。結果,疾病從來沒有被“餓死”,而是被“吃掉”...中國人壹直在和“吃”較勁。

如果妳想追求更長的壽命,就應該在吃的問題上“悠著點”。

關於谷物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最重要的有兩種:壹種是指大米、小米、小米、小麥、糯米;另壹種是指麻、粟、黍、麥、糯米。以下對五谷的介紹,供大家參考:

小米味甘、鹹,微寒,入腎、脾、胃經。吃小米有利於調理脾胃,養血滋陰,有安眠防衰老的作用。因為小米是熱性的東西,早上吃小米粥最好。

小麥(面粉)秋天種植,冬天生長,春天(抽穗)顯示,夏天收獲。如果四季中性,營養價值會更高。面的這種熱,在《黃帝內經》五屬性中是火,所以是五谷的價格。中醫認為火對應心,所以面部被認為是最滋養心臟的。夏天我們經常出汗,汗就是心液,出汗過多傷心臟,所以這個時候要適當吃點面食補補心。

飯(米)涼、涼、滑,晚上吃更好。中醫不提倡讓老人吃新米新面。因為新米新面長勢過猛,容易引起原本藏在體內的老病。老人身體虛弱,不如吃老米飯和陳面。尤其是老面,多吃老面,多熬湯,就能忍住出汗。

小米(粘黃米)熱量足,但也難消化。如果出去爬山遊玩,需要走很遠的路,就多吃點黏糊糊的年糕,這樣就不容易餓了。

小米(豆)長得像腎,古人認為可以補精,是收藏,可以多吃。在豆類中,黑豆是最有營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