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長春寺位於白宇山腰,安陽縣山鷹鎮以西約1公裏,距安陽市區約25公裏。安陽長春寺東西朝東,依山而建,隨波逐流。整個道觀建在半山腰,周圍的山就像玉龍盤繞在太師椅上的形狀。之後是盤古頂、左龍山、遊龍洞,恒河蜿蜒在眼前。群峰呈拱形,三面環山,掩映在松柏之間。“青山綠水暖,冬寒如草鮮。太後瑤池玉髓滿,金魚戲水金光。奇花異草散落富貴,園子仿佛從天而降。”安陽是長春觀、拜、禱的聖地。
安陽長春寺,始建於唐代,是中國北方道教聖地之壹。安陽長春觀最繁榮的時期是在唐代。據說夏衍有壹位大師非常好。他主持的時候,香火很旺。他懂醫,常為百姓看病,被當地百姓譽為道士。他知道天象,精通農業,根據氣象推測決定種什麽作物。他推薦的莊稼都大豐收;他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排憂解難,深受人民愛戴,人民視夏衍大師為神。夏衍大師博覽群書,安陽的長春觀往往是高潔的。它對中國道教和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趙匡胤千裏送靜娘的故事,也發生在安陽長春寺。相傳平民趙靜娘隨父赴北嶽還誓願。不料魯豫慌了神,被關在的叔叔趙的道觀裏。趙匡胤在道觀閑逛時,救了靜娘。害怕她再次受苦,他護送她回家。為了走路方便,兩人成了兄妹。壹路上,靜娘欽佩趙匡胤的慷慨相助,並表達了對他的喜愛。趙匡胤堅持兄妹之禮。回家後,靜娘的父親想把靜娘許配給趙匡胤,但趙匡胤拒絕了,因為他不想被稱為“不義”。靜娘為貞操而死。趙匡胤即位後,知道了這件事,他欽佩靜娘的忠誠,並為她建了壹座祠。據說故事中的道觀是安陽長春寺。2013,北京沈泰祥和集團開始對安陽的長春寺進行修繕。經過壹年的精心修繕,安陽長春寺於5月14日正式對遊客免費開放。四川青城山,素有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之稱的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部。它在古代被稱為張任,在方圓的最高峰海拔超過65,438+000米。它是邛崍山的壹個分支,北面是岷山,北面是連峰,青山幽靜。城外群峰環繞,山中樹木蔥郁,山路兩旁古樹參天,遮天蔽日,群峰環繞,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為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千山風景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後山自然風光神秘而美麗,原始之美如世外桃源。
壹踏進青城山的大門,妳就明白為什麽會有青城山隱居人間的說法了。山幽、水幽、林幽、亭幽、橋幽、路幽...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作品《青蓉略》中驚嘆青城山出奇的綠,那是壹種讓人吸進心裏的綠。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壹,也是道教名山。公元143年,靈來到青城山,選擇青城山幽深之美傳教。青城山成為道教的發源地,被道教列為第五大洞穴。至今,數十座道觀保存完好,大量歷史文物和近現代名家手跡被珍藏。可以說,青城山是壹座活了千年的道教博物館。
沿著青石板鋪成的山路,山澗自上而下流淌,山風颯颯穿過樹林。風、雨、流水混雜在壹起,似乎是天籟之音。因為道教崇尚淳樸自然,青城山的道觀樓閣深藏在郁郁蔥蔥的枝葉中,感覺特別幽深。大多數建築都是由自然材料制成的,如竹子、藤條、樹皮、樹根等。,沒有任何人工的裝飾,而且它們與周圍的山林和泉水很和諧。
青城山的道教文化導致這裏的飲食更加養生,偏愛藥膳,非常對廣東人的胃口。道家習慣用瓜果類的花做食物,如銀杏、板栗、獼猴桃等,據說有強身健體的功效。所以青城山的銀杏奶酒燉雞(即獼猴桃酒)壹定要嘗嘗。特別推薦青城山的泡菜采用當地天然蔬菜,酸中帶甜,清脆爽口,常吃可以解悶清腸。
中國的名山總是和名人聯系在壹起。壹座美麗的山,如果沒有名人軼事的搭配,就沒那麽有趣了。所以青城山很多道教建築都和名人有關。建於唐代的祠堂,環境清幽,是求仙修寺的絕佳之地。唐朝的公主、宋朝的名士都曾隱居於此,拋離塵囂的雜念,伴著真武八仙的痕跡,在殿中,追逐著仿佛觸手可及的夢想。
除了環境幽靜,青城山的武術和氣功歷史悠久。在中國四大武術流派中,它是最早的,歷經2000多年的錘煉,集武、易、醫、丹、氣於壹體。所以世人有南武當、北少林、峨眉為佛學大師的理論,探尋青城山的起源。雖然沒有機會見識青城派武功的絕技,但餐廳裏普通服務員的泡茶技術還是讓大家大吃壹驚:只見她扭腰、翻手、彎腰...就像她在練習武術壹樣,在此期間,從長長的壺嘴流出的每壹滴茶則都流進了杯子。承德魁星樓是中國北方著名的道教建築之壹。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始建於公元1828年。當時的承德知府海中(地方官的名字)為了祈求所轄地方文化的繁榮,修建了這座供奉道教神仙“魁星神”的道觀。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魁星神可以保佑學者們在科舉考試中取得成功。20世紀以前,中國很多地方都有這種建築。承德魁星樓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魁星樓道觀,也是該地區唯壹的道教活動場所。這裏定期舉行大型道場和廟會,許多人前來朝拜。
目前承德奎星大廈占地66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依山勢而建,自上而下為樓、廊、堂、閣、園,呈現出獨特的道教建築風格。主體建築建在山頂,氣勢雄偉,裏面供奉著魁星神;山腰有壹座碑廊,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碑刻、木雕場景等藝術品;然後是榮室和樂真兩個大殿,供奉這壹系列的道教神仙;在門廳的底部,有壹系列壁畫,如張天師,壹個大型道教保護神。袁家山,又名小蓬萊、呂祖寺,位於河南歷史文化名城隨縣東南角,明代隨州市魁星樓東側。是國內罕見的明代船形道教建築群,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家山建成後,數百年的府縣地圖落地。清初《魯道藏》載:“香邑(今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亦在鹿苑。對於神仙皇帝和八洞仙人,都是飛在雲端。在前後墻之間,留下了許多紀念碑。.....而且我晚上愛道教,所以在鹿苑建了壹批寺廟。到目前為止,精神應該是清楚的。”袁家山是明朝末年(1627)袁可立入仕後修建的。“司馬弓(袁可立)明前時,歷盡海內外仕途,拘其歸田,築別墅、池塘、山亭,綿延十余裏,繁花錦石,大獲全勝”(袁可立曾孫《任原墓誌銘》)。
袁家山的修建還有壹個傳說:乘船出海打倭寇(後說金),戰船到海中央。突然,狂風大作,海上狂風大作,呂洞賓在黑暗中恍惚地出現在袁尚書面前。袁尚書祈福,沈著應戰,勝券在握。袁尚書回到澧州後,大興土木,仿照他在海戰中所造大船的形狀,借勢蓬萊閣,修建袁家山將其復原。依水而建,地勢頗高,有袁家山之稱。袁家山的建築很有氣勢,前面是山門,中間是正殿,後面是觀月臺,幾百年來壹直保持著雄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統治者範率部大修袁家山,有詩曰:“花明柳暗,是仙源,吹笛鳴劍,鶴在天;上帝的醉酒阻止了他睡在山洞裏,這幫助我活了幾億年。由此可以想象當年袁家山的繁華。明代王鐸的《曼努臺》,清代蘭芳的《易德玄文集》,彭定康的《魯道藏》,晚清徐世昌主席的《詩集》,都有明確的記載。
2065438+2004年6月,河南省文物局、睢縣政府開始對袁家山進行建山40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環境治理和維修工作,力求再現袁家山當年的原貌。後來,袁家山升級為2a級景區,對明末名臣袁可立及其相關道教崇拜史的研究,這壹被清朝刻意忽略的課題,從此走上了壹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