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活性含水量是多少?
食用菌栽培技術第壹章食用菌的基本理論和概念第壹節結構和名稱解釋1。相關術語食用菌。1.菌絲體:食用菌的營養體,由絲狀細胞組成,是子實體(出菇)形成的基礎。菌絲體的質量對蘑菇是否生產、產量和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子實體:(蘑菇)是菌絲體產生的果實,是其有性繁殖的必然結果。菌蓋:是成熟子實體的主要部分,主要作用是保護菌褶。菌褶:大多數種類位於菌蓋的下部,呈頁狀或多孔狀排列,是擔子誕生的地方。擔子是真正的生殖器官,頂端有2-4個擔孢子,擔孢子成熟時從擔子上脫落,彈射到空中。菌柄:可以運輸營養物質,支撐整個子實體。團藻:在菌柄與菌絲體和生長基質連接的地方,有時會附著子實體外保護層的殘渣,有些品種沒有這種結構或不明顯。菌環:有些種在子實體幼嫩時,菌蓋下部覆蓋壹層膜(內菌蓋),以保護幼嫩菌褶不外露。有內傘菌蓋的種稱為果被子實體,反之亦然。在子實體的生長過程中,內部的傘菌蓋逐漸斷裂並脫落,在柄上留下壹個環狀結構,稱為柄。當然,菌環也不是各種都有。3.生活史:即生活史,兩個不同性別的擔孢子萌發形成兩個不同性別的單核菌絲,經過質配和核配形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進壹步生長成熟扭結,形成子實體原基,子實體原基進壹步生長分化形成子實體,在子實體內部產生擔子,擔孢子上形成擔孢子,擔孢子成熟後脫離擔子彈射到空中,在適宜的條件下會重新萌發成單核菌絲。第二節食用菌的營養需求大多數食用菌是腐生菌。它們不能像綠色植物壹樣直接利用無機物和利用陽光的能量來生長,只能依靠分解氧化有機物來吸收自身生長所需的養分和能量。食用菌的生長大致可分為營養生長階段(產卵)和生殖生長階段(出菇)。將菌絲體接種在合適的培養基上,在合適的溫度下,開始分泌壹系列的酶,將壹些大分子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水溶性小分子物質,吸收到細胞中,供其生長發育。不同的生長階段對營養條件的要求不同。壹般來說,菌絲體生長階段的培養基含氮量相對較高,子實體發育階段的培養基含氮量相對較低。所以就科研和生產而言,不同階段培養基中添加的營養成分應該是不同的。比如菌種保存和菌種生產時,培養基中應添加更多的氮源,壹方面有利於菌絲體的生長發育,另壹方面可以有效防止蘑菇過早生長的現象;但在蘑菇生產的栽培料配方中應相對減少氮源成分,有利於蘑菇生產。1.碳源:與綠色植物不同,真菌不能直接利用CO2作為碳源合成有機物,只能利用有機物作為碳源,如葡萄糖、蔗糖、麥芽糖等單糖、雙糖,澱粉、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多糖。除了葡萄糖可以被菌絲細胞直接吸收利用外,菌絲分泌的其他酶必須水解成單糖才能被吸收利用。氮源:有機氮是食用菌的最佳氮源,如蛋白腖、酵母膏、麩皮、米糠等。棉籽殼、鋸末、植物稭稈等天然栽培基質也含有壹些可被食用菌吸收利用的氮源,但含量不夠,需要添加麩皮、米糠等含氮量高的物料,壹些特殊品種還需要添加蛋白腖、酵母膏等工業制劑。無機氮和小分子有機氮,如各種含氮肥料,在微生物作用下易產生氨氣抑制菌絲生長,除非有特殊需要,否則不宜添加到栽培基質中,必要時可作為噴施追肥。碳氮比:指培養基和培養液中碳源與氮源的比例。以平菇為例,菌絲生長階段碳氮比為20/1,子實體發育階段碳氮比為40/1。3.其他營養成分:食用菌的生長發育除了碳氮源外,還需要壹些其他營養成分,如鈣、磷、鎂、鋅、鐵、銅、硫、鉀、錳等礦質元素,以及各種維生素和生長因子。第三節食用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對食用菌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都非常重要。先了解相關環境因素,理清概念,再有針對性地綜合調控:1。水分不僅是菌絲體生長的必要環境條件,也是生物細胞的主要成分。基質中適當的含水量對菌絲體的生長和子實體的發育非常重要。如果基質含水量過低,菌絲不利於基質的分解和營養物質的吸收,會使菌絲變弱,嚴重影響蘑菇的產量。如果基質含水量過高,下面的菌絲體就會缺氧,停止進食,造成原料的浪費。同時表面菌絲白白生長,物質區域是水,使菌絲自溶,導致雜菌汙染。大多數種要求基質含水量在65%左右,香菇在565,438+0 ~ 55%之間,平菇有時可以控制在65 ~ 70%之間。基質含水量的計算公式(重量比):2。pH值:pH值是指水(及含水物質)的pH值,規定範圍為0 ~ 14,其中pH =7為中性,pH > 7為堿性,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