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培養儀式感比用金錢“充實”壹個孩子更重要嗎?

培養儀式感比用金錢“充實”壹個孩子更重要嗎?

如何定義儀式感,擁有儀式感是熱愛生活的壹種“手段”。而不是日復壹日過著同樣的生活。在壹些對孩子和家長都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如果家長因為工作忘記了,站在孩子的角度會不會壹整天都難受難過?畢竟孩子脆弱的心理比大人脆弱的多,需要父母的呵護和灌溉。

其實儀式感也可以很簡單。每天都可以做壹些吸引眼球的事情來紀念現在的生活。父母也可以教育下壹代孩子熱愛生活,懂得生活的意義。

那麽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儀式感呢?儀式感也可以有生活的方方面面。早起跟孩子說早上好,美好的壹天又開始了。開學給孩子準備新的書包和套,定制新的上學計劃,設置適當的獎勵,提醒孩子生活中的壹切都值得銘記和珍惜。臨別前的告別,定期的家庭聚餐,壹年幾次的家庭旅行,這些看似平常的舉動,處處充滿著生活的儀式感。在這樣的生活氛圍中,孩子也會細細品味生活的點點滴滴。所有讓孩子感到快樂的習慣,都可以是儀式感。不管生活有多累,他們都應該保持對生活的熱愛。

即使在教育中,“儀式感”也是當之無愧的重中之重。試想壹下,如果父母能每天抽出兩個小時學習,壹起在書的後面開個交流會。孩子是否也能被父母感染,愛上閱讀,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孩子從小生活在這樣濃厚的家庭學習氛圍中,為未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父母以身作則的教育,潛移默化的培養,生活在教育儀式環境中的孩子怎麽可能不優秀?

因為現代生活節奏快,農村和田間很少有慢生活。雖然生活方便了,但快樂卻少了。也正因為如此,人生不能只低頭看現實,有時候也可以擡頭看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去尋找理想。

如果父母的婚姻比較儀式化,會間接影響到子女。父母在結婚紀念日或情人節互贈禮物,或寫小卡片為生活中的爭吵道歉,讓以後的生活也能從枯燥變得甜蜜。父母之間的感情怎麽會因為時間而淡化?

孩子只有認識到愛別人和被別人愛的重要性,才會有壹顆善良的心,才會真誠的對待別人。同壹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任務壹樣。飯後玩手機,期間不交流。他們從不主動要求約會。他們吵架的時候只會用冷暴力解決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如何才能快樂?比起有儀式感家庭的孩子,怎麽會有幸福感?

父母老了,就沒什麽留給孩子了。除了錢,留給孩子的只有他們對待生活的方式。儀式感是給生活增添情趣的唯壹途徑之壹,在平時習以為常的事情上發揮作用。再忙也是為了自己,為了生活,為了孩子,希望每個人都善於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裝點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