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雲南民俗講究惡蛇。清乾隆元年《雲南通誌》記載,四月長夏之日,“皂莢枝紅花插戶嫌;圍灰墻避蛇。”四月忌蛇方面,和生肖已經是蛇有關。地支月,三月陳,四月自。長夏不喜特殊,門上有金合歡枝和紅花,寓意黑(水)紅(火)皆益。根據古代五行學說,黑色是水,紅色是火。這是通過兩者的相互制約來達到平衡。同時,古人不僅日常用皂莢去汙,還將皂莢入藥,認為其有殺蟲作用。把它當成惡心的東西,也把重點放在除穢驅邪上。
“長夏吃雞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長夏吃了雞蛋,天熱了就不是夏天了。”相傳自長夏之日起,天氣晴朗溫暖,逐漸炎熱。很多人,尤其是孩子,會感到疲倦乏力,食欲下降,逐漸消瘦,這就是所謂的“下蹲”。古人認為雞蛋圓圓的,象征著生命的圓滿。夏天吃雞蛋可以祈求夏天的平安,經得起“夏天”的考驗。夏季始於農歷四月。“四月的雞蛋和蔬菜壹樣便宜。”人們把雞蛋放在吃剩的“齊家茶”裏煮,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改進了烹飪方法,在齊家茶中加入茴香、肉汁、肉桂和姜末。從此,茶蛋成為中國傳統小吃之壹,取代了漫長夏季的時令和氣候食品。
古詩雲:“長夏稱人,懸梁笑。”長夏這壹天“稱呼人”的習俗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期。據說在這壹天稱完體重後,就不怕夏天熱了,也不會減肥了,否則就會被疾病困擾。吃完長夏的飯,在橫梁上掛壹個大秤,大人雙手拉秤鉤,雙腳懸空稱重;孩子腳朝下坐在洗衣籃或凳子上,通過掛在秤鉤上來稱體重,也就是說長夏可以通過稱體重來避夏。長胖了就叫“增肥”,瘦了就叫“消肉”。
長夏節,大人用絲線織蛋蓋,放煮雞蛋、鴨蛋,掛在孩子脖子上。夏繩是長命線,用五色絲線系在孩子的手腕等處,祈求其消災、消暑、治病,以防夏針。
長夏的中午,家家戶戶都把雞蛋煮好(雞蛋帶殼煮,不能破損),然後用冷水泡幾分鐘,再用編織袋包好,掛在孩子脖子上。孩子們會三五成群地玩打蛋遊戲。俗話說“長夏胸前掛個雞蛋,孩子沒有夏令病。”夏令病是壹種常見的厭食癥,在夏季會出現腹脹、乏力、消瘦等癥狀,兒童特別容易出現夏令病。夏天的繩子是長命線,用五色絲線系在孩子的手腕等處,祈求他們消災解難,消暑生病,預防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