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端午節不僅僅是吃粽子和賽龍舟。其實端午節還有其他習俗,如插“五頭”、吃“黃武”、吃“五毒糕”、紮“彩絲線”、戴香囊等。
自先秦以來,人們認為五月是毒月,初五是邪日。當時有壹種“惡願”的說法。這是因為炎熱潮濕的夏天,人容易生病,古代瘟疫也很多。再加上衛生條件差,毒蟲滋生咬人。因為人們有這種信仰,所以出現了各種求平安消災的習俗。在古代,端午節期間,有許多與數字“五”相關的習俗,如“插五頭”、“吃黃武”、“吃五毒糕”、“紮彩線”、“戴香囊”。
吃“黃武”和“五毒糕”是端午節的重要飲食習俗。黃武指的是黃魚、黃瓜、蛋黃、大豆和雄黃酒。根據易經術,黃色可以解毒,控制邪氣。中醫認為,端午節的五月初五中午,人體的陽氣在壹年中最盛的時候,黃魚、蛋黃、黃豆(粽子裏加了黃豆)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和維生素,黃瓜、雄黃,都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雖然古代人很迷信,但他們也知道如何根據季節保持健康。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烏冬餅是用刻有五種毒蟲圖案的印模做成的,上面覆蓋著當時人們愛吃的玫瑰花餅。吃五毒餅就是把所有的毒蟲都吃(消滅)掉,這樣就不會再傷人了。
從2000年前,古人就有佩戴香囊排毒、防疫、辟邪的習俗,尤其是在端午節。香囊裏裝的是男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藥,富裕家庭要加點檀香、麝香。從醫學角度來說,這些藥物確實有壹定的祛病強身的作用。古人除了佩戴,還經常把它們放在床前和枕頭邊。在老北京,姑娘們往往在端午節前將棉緞剪成各種樣式,用五顏六色的絲線繡成王字或五毒蟲之類的圖案,可謂每年的女紅賽。女生也會用鳳仙花塗指甲。因為這些習俗,端午節也被稱為“女兒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