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口味清淡,酸、苦、甜、辣、鹹五味不要太偏。
比如《黃帝內經》說“五味調和,健筋骨,順氣血,延年益壽”。如果“味道太酸,脾氣絕對;味道太鹹,脈搏凝固,內心壓抑;太甜的味道導致骨痛、脫發、腎氣衰竭;味道太苦,皮膚會幹,胃會疼;味過刺鼻,則肌尖爪枯,五味俱傷。”
第二,多吃素少吃肉,少喝酒。比如唐代的孫思邈說“養生的關鍵是少吃肉”,認為肥肉和酒是爛腸的食物。“脂肪吃多了會生病,酵母喝多了會積累酒量。”
2.膳食控制
晉代葛洪提出“養生的目的不是吃飽而是喝足”。梁代陶弘景解釋“飲食過度,氣滯脈塞,血氣不暢,則傷也”。明代《勞勞恒言》說“少食總是有益的,脾胃易磨易運,是化精血。否則多吃直到傷身,所以少吃以平脾。”本文從保護消化系統功能的角度闡述了飲食控制的意義。
3、飲食適合人。
中醫認為,人體有寒熱虛實等不同的物理屬性,所有食物也有溫、涼、潤、燥、補、瀉的特點。在食物的選擇上,要註意是否適合人體的物理屬性。所謂“適合養生者,不適合養生者”。
4、根據時間飲食。
自然四季氣候的變化必然會對身體產生重要影響。隨季節變化調整飲食是傳統養生方法的重要內容。比如春天,萬物發芽,陽氣發育。這時候要多吃帶萌芽的食物,幫助陽氣上升;暑熱灼人,陰津易傷。這時候要多吃些甘潤之品,清熱生津。
擴展數據:
秋天,氣候變得涼爽幹燥。這個時候要少吃辛燥之物,多使用滋潤養陰之品,滋潤養肺。冬天萬物皆藏,氣候寒冷。這個時候要少吃寒涼的東西,多使用溫陽補腎的產品來護陽。
比如虛寒體質的人,應該多吃溫熱的食物,而不是生冷生冷的食物。比如陰虛火旺的人,要多吃甘甜滋補的食物,而不是溫燥辛辣的食物。在這方面,歷代保健科學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