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以後出現了“兗州”壹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著書立說,以《禹》命名九州,兗州是其中之壹。
古代的行政區劃往往以地理條件為依據,受地理因素的制約。夏商周時期就有關於九州或十二河的記載。雖然所指不同,但三代都有“兗州”這個地理概念。位於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地理概念的代詞不適應行政區劃的需要。因此,常常令人困惑。在秦朝。廢除國號。全國實行縣制。
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兗州正式成為壹個行政區劃。
漢朝因為“開疆拓土,驅逐疆域”而擴大疆域。據《漢書》?6?據1地理誌記載,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漢朝將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置十四州刺史部。膠州就是其中之壹,它位於濮陽,轄楊珊(包括縣邱、淇縣、郁芳等地。)、董軍、陳留、濟陽、泰山、東平。王莽時期認為漢朝的州名、州界不容忽視,改了州名或合並了州名,但兗州不變。東漢建武十壹年(35),西漢朔方並入並州,全國改為十三州。兗州位於昌邑(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四十裏),轄陳留、董軍、任城、泰山、冀北、楊珊(今兗州屬山陽縣)、濟陽、東平八縣州,大致範圍在魯西、豫東。
三國時期,兗州屬於魏。後曹操率冀州放牧,以擴大勢力範圍。把其他州縮小到冀州。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縣八國。只有漢朝的改成了陳留國,任改成了任。據《三國誌》記載,兗州先治昌邑,後移治徐秋(今山東鄄城縣東)。
隋朝初年,沿襲前朝制度,皇帝登基三年(583),“後廢郡縣,立郡縣制”。大業二年(606),兗州改魯郡,領十郡。西兗州改東郡,南兗州改喬縣。唐高孚、李淵建立王朝後,實行國家治理。武德五年(622),徐元郎被置於兗州。治所設在仙丘、陵仁市、仙丘、平陸、西疇、曲阜、鄒、泗水。貞觀十四年(640)設兗州巡撫署,轄兗州、泰、夷三州。天寶元年(742),兗州改魯群,幹炎元年(758),恢復兗州領八郡。同時設立鹽海治瑕山,隸屬河南道,轄兗州、上海、伊、糜四州。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設兗州太乙為使,屬河南道。到了後周,因為慕容燕朝反叛兗州,把兗州降為守州,統領六郡。宋朝大中郡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府,政和八年(1118)改為攻慶府,會稽山東東路,轄獻縣(今兗州市)、豐府(今泰安)、泗水、溧水。晉改兗州O,初設泰寧軍治理楊。大定十九年(1179)改為我軍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灌陽、曲阜、泗水、寧陽四縣。元代設兗州,隸屬集寧道。憲宗二年(1252),調任東平道。至元五年(1268)還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調至濟寧路總督府,轄阜陽、曲阜、泗水、寧陽四縣。明初,灌陽並入兗州。兗州轄三縣,屬集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十子朱譚為兗州諸侯魯王,升兗州為府,隸屬山東成宣局,復置芝陽郡為兗州府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管轄資陽,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壹年(1766)兗州府誌記載,兗州府轄壹州十三郡。
1913廢除州制,改為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歸濟寧路。
1948年7月,紫陽縣稱兗州市,農村稱紫陽縣。同年65438+二月,市縣合並,稱紫陽郡,隸屬尼山署。1962 1月,紫陽、曲阜被分,紫陽縣改名兗州縣,隸屬濟寧署。4月行政體制改革,1984。兗州縣隸屬濟寧市,轄13個區(鎮)、37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和4個居民委員會。1990兗州縣轄五鎮八鄉。1992年9月19日,兗州縣更名為兗州市。1995兗州市轄九鎮四鄉。2002年,兗州下轄十鎮兩辦。
兗州歷史
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兗州正式成為壹個行政區劃。
漢代因“開疆拓土,驅逐疆域”而擴張疆域。據《漢書》?6?據1地理誌記載,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漢朝將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置十四州刺史部。膠州就是其中之壹,它位於濮陽,轄楊珊(包括縣邱、淇縣、郁芳等地。)、董軍、陳留、濟陽、泰山、東平。王莽時期認為漢朝的州名、州界不容忽視,改了州名或合並了州名,但兗州不變。東漢建武十壹年(35),西漢朔方並入並州,全國改為十三州。兗州位於昌邑(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四十裏),轄陳留、董軍、任城、泰山、冀北、楊珊(今兗州屬山陽縣)、濟陽、東平八縣州,大致範圍在魯西、豫東。
三國時期,兗州屬於魏。後曹操率冀州放牧,以擴大勢力範圍。把其他州縮小到冀州。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縣八國。只有漢朝的改成了陳留國,任改成了任。據《三國誌》記載,兗州先治昌邑,後移治徐秋(今山東鄄城縣東)。
晉朝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東平、冀北、泰山、陳留、濟陽、任城、高平(轄昌邑、縣丘、金鄉、巨野等地。).金太康元年(280),西晉滅吳,全國分十九郡,永嘉年間設二十壹郡。兗州就是其中之壹,士兵是最先被對待的。後遷治運城(今山東省運城市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滅,隸屬後趙。兗州之戰,大量人口南遷。到了東晉元時期,他們設立僑州、僑縣、僑鄉等。兗州為僑州之壹,行署設在京口(今江蘇丹徒)。晉明帝泰寧年間(323-325),翟建為兗州刺史,居廣陵(今江蘇省江步縣東北)。元初(343年),康迪派人到金城(今江蘇寧縣北)。穆迪永和(345-356)華僑統治邳(今江蘇邳縣以東),淮西公太和(366-371)遷都殷珊(今江蘇淮安),小武武帝太元(376-396)也統治廣陵,將江淮地區割入延川版圖,統領十四郡。歷史上廣陵兗州稱為南兗州O,北方運城並存的兗州稱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陽、濟北、任城等縣。
兗州降魏後,僑治淮陰,舊地兗州移至滑臺,再治瑕丘。兗州,叫瑕丘,叫東兗州,又叫兗州。滑臺上的兗州是西兗州。北魏孝昌年間(525-527),西燕州遷至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兗州位於楊過(今安徽省蒙城縣東北),北魏鄭光年間(520-525),遷至譙城(今安徽亳州)。當時的兗州(縣丘)、西兗州(滑臺)、南兗州(譙)稱為三兗州。東魏時兗州設縣丘,南在陳留,北齊時在濟陽(今山東曹縣西北),清江兗州改為淮州,廣陵兗州改為東廣州。
隋朝初年,沿襲前朝制度,皇帝登基三年(583),“後廢郡縣,立郡縣制”。大業二年(606),兗州改魯郡,領十郡。西兗州改東郡,南兗州改喬縣。唐高孚、李淵建立王朝後,實行國家治理。武德五年(622),徐元郎被置於兗州。治所設在仙丘、陵仁市、仙丘、平陸、西疇、曲阜、鄒、泗水。貞觀十四年(640)設兗州巡撫署,轄兗州、泰、夷三州。天寶元年(742),兗州改魯群,幹炎元年(758),恢復兗州領八郡。同時設立鹽海治瑕山,隸屬河南道,轄兗州、上海、伊、糜四州。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設兗州太乙為使,屬河南道。到了後周,因為慕容燕朝反叛兗州,把兗州降為守州,統領六郡。宋朝大中郡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府,政和八年(1118)改為攻慶府,會稽山東東路,轄獻縣(今兗州市)、豐府(今泰安)、泗水、溧水。晉改兗州O,初設泰寧軍治理楊。大定十九年(1179)改為我軍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灌陽、曲阜、泗水、寧陽四縣。元代設兗州,隸屬集寧道。憲宗二年(1252),調任東平道。至元五年(1268)還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調至濟寧路總督府,轄阜陽、曲阜、泗水、寧陽四縣。明初,灌陽並入兗州。兗州轄三縣,屬集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十子朱譚為兗州諸侯魯王,升兗州為府,隸屬山東成宣局,復置芝陽郡為兗州府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管轄資陽,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壹年(1766)兗州府誌記載,兗州府轄壹州十三郡。
1913廢除州制,改為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歸濟寧路。
1948年7月,紫陽縣稱兗州市,農村稱紫陽縣。同年65438+二月,市縣合並,稱紫陽郡,隸屬尼山署。1962 1月,紫陽、曲阜被分,紫陽縣改名兗州縣,隸屬濟寧署。4月行政體制改革,1984。兗州縣隸屬濟寧市,轄13個區(鎮)、37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和4個居民委員會。1990兗州縣轄五鎮八鄉。1992年9月19日,兗州縣更名為兗州市。1995兗州市轄九鎮四鄉。2002年,兗州下轄十鎮兩辦。
兗州市位於魯西南平原,東有三孔,北有泰山,南有微山湖,西有水泊梁山。素有“董文、西吳、北戴河、南湖”之稱,是魯西南大都市的經濟中心。總面積651平方公裏,耕地60萬畝,人口60萬,轄10鎮2個街道辦事處,492個行政村,30個居委會。
近年來,兗州市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濟寧市壹系列決策部署,解放思想,幹事創業,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全市呈現出經濟繁榮、政治穩定、事業進步、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在國家統計局2006年9月公布的全國百強縣市排名中,兗州從第50位上升到第48位,在山東省22個縣市中排名第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