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多年前,古代中國就開始了營養學的研究。7000年前,人類最初的研究是從食物是否有毒開始的。神農品嘗草藥的目的是為了確定它們是否有毒。3000年前,社會穩定,黃帝誕生,飲食之學向前推進。曾有壹本書《黃帝內經》記載了食物的核心:五谷為補,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取其氣味和味道以補精益之氣。也就是說,3000年前,我們的祖先認為谷米必須吃,水果要壹起吃,肉要調味。各種蔬菜都是補充能量的食物,壹起吃,所以適合人體。壹般來說,是四分素壹分肉。這是壹個奇妙的比例,符合自然規律。兩千年前,西醫之父Xi·博克拉洛提出了飲食原則:“把妳的食物當藥,不要把妳的藥當食物。”就是提出了多食少藥,提前預防疾病的醫學思想。
大約在1616年,笛卡爾創立了解析幾何,樹立了新的思維觀點。他對現代營養學的主要貢獻是將食物作為壹個整體進行分解,確定了現代營養學的思想基礎。他的思想壹出來,人類就開始在分解中思考,分解人體器官來研究,分解食物來研究。人類進入了分解的歷史。
當時中國還沒有建立分解思維,直到1616左右。除了李時珍等著名醫學專家之外,還建立了另壹門食品研究,是關於食品的溫、熱、寒分類。《本草綱目》共52卷,分16部60類,成書於1578年,代表了我國古代食療的高峰。最後壹個是基於1900。按照笛卡爾的思想,西方人分解食物,提取碳水化合物和其他營養物質。此後,出現了對六種營養素的研究。1950之後,中國也開始學習這六種營養素的追蹤歷史,而中國並沒有什麽大的創新。。這是營養學的發展史。
現代營養學的起源始於1900年碳水化合物的發現,並逐漸成為壹門專業學科。中國很早就有了營養的概念。比如中國餃子的原料和烹飪方法,就是在保證各種營養成分齊全不流失的同時,符合色、香、味內涵的中國飲食文化。這說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